心经念诵网

黄威南居士: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七章 无常的自由气息

发布时间:2024-01-22 10:30:09作者:念诵网
黄威南居士: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七章 无常的自由气息

第七章 无常的自由气息

⊙我希望现在大家对「无常、苦、无我」这三个名词多感到一点兴趣,不要只是背诵别人的解释就算了。自己要去认清永远在和合改变的东西,都具有这三种特质。如果不了解万法的本质,就会把一切东西看成永恒的、有价值的、属于自己的......这就好像要强迫改变某种东西的特质,其困难有如强迫火没有热一般,其结果既可笑又可悲。

—佛使比丘

所谓「超越无常」并不是要去改变无常的事实,使世间的事物变成「永恒不变」的;因为这并不可能。「超越无常」更不是以想象、推理或逻辑来解释、假设在这世间的种种事物之外,另有一种可以「永远存在」、「永恒不变」的某种东西或者幻想得到「永生不死」的境界。

所谓「无常」也并非意昧着一切终将坏灭便什么也不会存在。别忘了,只要有新的种子,就会有新芽的萌发;各种因缘不断地转变、改换它的组合方式,时聚时散,一切如此自然、自在;谁也不曾拥有它,也没有谁曾被它拥有。一切都只是在正常、自然地无常变易着!

无常,充满着自由的气息;唯有洞察无常的人,才有更加自在的心灵。「超越无常」,意味的是:不要苦苦强要使一切变成「常」而不变的,并因此而被这徒劳无功的「工作」捆缚着,纠缠得没有一点自由;超越无常,就是放开执着,坦然面对所有变迁!

◆说食不饱。说衣不暖

正如本章章首所引用的那段话:「我希望大家对『无常、苦、无我』这三个名词多感到一点兴趣,不要只是背诵别人的解释就算了。」虽然,上述三个名词,有些在本书中并没有提到;不过,实际上,这三个名词的概念已经或多或少的被提到了。如果你真正地去观察、思维、分析、照见存在于这世间的种种事物:包括你内在的心念或外在形形色色的物质......你也必定会发现这些「永远在和合改变的东西,都具有这三种特质。」

唐朝的寒山作过一首这样的诗:

「说食终不饱,说衣不免寒,

饱吃须是饭,着衣方免寒;

不解审思量,只道求佛难,

回心即是佛,莫向外头看。」

整首诗若译成简单的白话就是:

「只是在嘴巴上一直讲『吃饭』,这哪里会让一个人饱呢?

只是在口头上一直说『衣服』,这哪儿会使一个人不冷呢?

要把饭吃进肚子里,那才会饱;

要把衣服穿在身上,才可以保暖—

不懂得去审察、思量的人,

总是说要明白、觉悟世间的真相很难,

只要好好地看一看自己的内心,其中的喜、怒、哀、乐......种种状态,便已经可以让你发现、省悟世间的真相,获得解脱烦恼的无上智慧了。

为什么要一直让种种的欲望、要求,把你的注意力都转移到短暂的官能刺激上面,就像是一个在外头只顾着玩乐却忘了回家的孩子一样呢?」

要想超越无常—拥有一颗自在的心灵,首先必须紧记:「说食不饱,说衣不暖」。别人口中所说的理论,纵使再精辟、透彻,那始终是别人的经验之谈。即使你把它的内容全部都一字不漏地背了下来,那又有什么用呢?这些都不是你所真正知道的,说不定当你再次重复这些背诵而得的「佛论」时,你连自己正在「说」的是些什么也不清楚呢!

背熟练功口诀的人,并不见得就有一身好武功;懂得讲述驾驶的方法的人,不代表就会驾驶汽车啊!

要知道:一只可以把人话讲得似模似样的鹦鹉,始终还是不谙人语呢!

虽说如此,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必参考别人的意见和看法便冒冒然胡冲乱撞;如果乱搞一通的话,不免会四处碰壁而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在刚开始牙牙学语时,未必真的能够明白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含义。

甚至有很多时候,只不过是在作一些毫无意义的模仿;然而,在反复的模仿、学习、分辨、判断中,渐渐地,我们才掌握了字、词的含义,句子的构造、用法,语气的运用......等。

可以说:「学习,是从听和看等接受信息的过程开始的」。因此,聆听别人的经验之谈,学习他的行为,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开始的阶段,不是永远都逗留在模仿和依赖的层次里。听了、看了之后,我们应该进一步去实践、体验,通过经验来证明、掌握,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唯有在完全掌握、熟识某件事物时,我们才可以说是已经「学会了!」

所以,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将直接从经典中去聆受世尊的教诲;听听佛陀—这位「觉悟者」对世间无常真相觉悟的「经验之谈」。我们选用的经典是「阿含经」。为了尽量避免夹杂个人的思想、见解,一般上我们将先摘录原经文,然后才做一些简单的讲述。

为了使大家能够以一种更正确的态度来学习,我们先来看看另一部经典—「羯腊摩经」里提到的几个原则—

◆正确的学习态度(羯腊摩经)

当时,羯腊摩族人,对于各宗各派的修行人所说的教义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因为每一个修行者和宗教师都说他的教理是最好的、最圆满、最究竟的。

甲沙门来,也是这样讲;乙沙门来也如此说;又有那一个传教师或那一个人,会在陈述他的见解和「经验谈」时会不说他自己的话是对的;是可以被信任的呢?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是一件好事,但若万一不但没有使自己「解」除疑「惑」,反而增加迷惑,那岂不是白费工夫吗?

于是,羯腊摩族人就跑去请示佛陀。看看他又有什么话说—是不是又要自吹自擂、自夸自赞呢?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佛陀竟然这样告诉他们:「羯腊摩族人,你们的迷茫、怀疑是正确的。你们不要只因为它是—

1、口传而来的;

2、传统的;

3、大家都这么说(风闻而来的);

4、基于它是出自一部具有权威性的宗教典籍;

5、基于有关的理论是合乎「逻辑」的;

6、基于个人的推论;

7、基于某件事情看起来「好像是真的一样」;

8、基于个人揣测的意见;

9、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有可能」;

10、基于如下的考虑:「这是我们的老师」,或「说这话的人是可信的」—就相信它是事实的。

因此,不论任何事情,我们都必须在仔细的观察、分析、思考、求证之后,才接受并且肯定它的价值和功用。

对待本书所说的种种应当如是;对于任何一个宗教师、演讲者亦复如是。对于自己的念头、妄想,何尝不应如是?分辨清楚:什么是「需要」?什么是「贪求」?什么是「事实如此」?什么是一厢情愿的「痴心妄想」?

唯有这样,才能做一个不被别人、不被任何事物的假相、谎言所欺骗,也不自欺欺人的「觉悟者」—一个清醒、明觉的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