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接下来我们这一段里面,其实它有一个重点,就在五百二十九页的倒数第二行,紫虚元君她说,「道生于安静,德生于谦退,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患生于多欲,过生于轻慢。」其实紫虚元君她虽然是道家的一个修行者,而且也修行有成就,她得道成仙了。这六句其实也可以适用于一般的修行人。你看这里面讲道,一个讲德,一个讲福,一个讲命,一个讲忧患,一个讲过错,这跟我们一般修行人都有关系,所以这六句其实很重要。她虽然是道家的,我们尝试用佛家的角度来解释这六句的道理,来做为我们修行上的参考。那我们还是一样引用老法师他的开示。所以老法师也讲说,儒释道它是相通的,众神一体,老法师讲,众神一体。
这个地方第一句,「道生于安静」,我们说,三皈依里面讲说,「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其实它这个「安静」是什么呢?如果我们用佛家的角度,「安静」就是清净心,所以道生于清净,你怎么样可以开悟呢?你怎么样道业可以成就呢?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真如自性,「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说得出来都不是道了。
所以《大乘起信论》里面讲,「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名字相。」所以真如跟阿赖耶,阿赖耶可以缘一切法,但是缘不到真如。
所以怎么样可以能够明心见性呢?就要悟这个道,要像六祖大师一样,他真的破了我执、破了法执,再破根本无明,那清净心就现前,就见法身。所以这个地方老法师说,怎么样修清净心呢?他说,我们平常吃东西都要小心谨慎,老法师先从食物开始讲起,食物跟清净心有什么关系呢?跟吃东西有什么关系呢?这有关系。比如说像我们新北市土城承天禅寺广钦老和尚,他在修道的时候,他入定,他可以一个礼拜定中他不用吃东西。他为什么?他清净心。所以老法师说,平常我们吃东西都要小心谨慎,以免食物中毒。可是老法师说,你要知道怎么解毒呢?最好的解毒方法是什么呢?其实最好的解毒方法是什么?你吃任何食物,你不管喝茶、喝咖啡、吃食物、用斋,老法师所讲的十念法,你先念供养偈,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然后念十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加持这个食物,本身就帮你解毒了。
所以老法师说,最好的解毒方法是什么?我们世间人都要去装那个机器,要过滤那个水,那个水里面会有,含有很多不好的矿物质。其实最好的解毒方法,因为你身体是,你的五脏六腑其实都是肉做的,用久了它像机器一样,它就会老化,它解毒功能就不好了。你的肝的解毒功能,你的肾的功能,它就慢慢会老化。老法师说,最好的解毒方法就是清净心,这一点我们要懂,就是大慈悲心。
所以人家修行很好的人,那磁场能量是不一样的,能量不一样的。所以把任何的毒药拿给诸佛菩萨,它也不会起作用,原因在哪里?诸佛菩萨心清净,诸佛菩萨心慈悲,所以慈悲心是最好的解毒妙药,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清净心、慈悲心。我们的心起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所以很容易被这些毒物所感染,这问题就讲出来了,有些人为什么说,诶,他明明学佛、念佛,他为什么得肺癌呢?他为什么长脑瘤呢?他没有清净心,他慈悲心没有出来,没有开发出来,不是他念佛没有用。
我有莲友得肺腺癌的,得肺腺癌死掉的,五十几岁而已,五、六十岁而已。最近有个莲友也是这样,他得什么?他得肺癌,他脑部长瘤。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很感恩老和尚这样给我们开示,最好的解毒方法就是清净心、慈悲心。老法师说,我们看到一些一心专注的人,无论是年轻人或是老年人,老法师特别举以前他在美国讲经的时候,帮他写那个《弥陀要解讲记》的刘承符老先生。这本《讲记》我看过,老法师讲的,是刘承符先生,老居士记录的。老法师说,你看刘承符老居士,他的体能上的变化,他的精神、他的相貌上的变化,这证明什么?佛说的一点都不假,就是三转法轮里面的证转,证明做给你看,证明给你看。
所以我们为了自身的健康,想要少病、少恼,若不修清净心、不修慈悲心,是没有办法做到的。我们现在懂了,它比药还有用,比你吃什么仙丹妙药还有用。有很多人花再多的钱,都可以去买那个仙丹妙药,可是他还是一身都是病。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讲清净心跟慈悲心。
再来第二句,「德生于谦退」,这个地方就讲忍让,这一句话的重点就是忍让,「谦退」就是忍让。老法师说,古人讲说,「处事难,处人更难」,我们常讲,俗话说,做事很容易,做人很难,就是这句话的意思。「处事难,处人更难」,为什么?人都是凡夫啊,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啊。所以凡夫的心是千变万化的,莲友也好、朋友也好、兄弟姐妹也好,乃至于夫妻眷属、子女也好,大家都是凡夫嘛。
凡夫的心是千变万化的,凡夫的念头是随境界在转的,所以相处当然有困难。唯一的原则是什么?忍让。这是老法师教你怎么做人,怎么跟亲戚朋友相处?怎么跟夫妻相处?怎么跟子女相处?没有什么祕诀,就是忍让,尤其学佛人更应该要学这一条,你不忍让也不行。人家说,你看,学佛人是这个样子,跟我差不多,那你就做一个最坏的典范,让他造口业,这学佛没有用。所以老法师说,唯一的原则就是忍让,要放宽自己的心量,学着能够容忍、能够忍让,避免一切的冲突、摩擦。
欸,这是真的喔,兄弟为什么不和?不能忍让嘛。为什么兄弟会冲突、会摩擦?甚至兄弟相残,为了钱财,为了争夺财产,互相残杀,不能忍让嘛,不能够容忍嘛。所以我们学佛人护持这个道场的戒律精神,修六和敬,六和敬的护持就是忍让。你在一个道场里面,你不能够忍让,你就不能够跟人家六和敬,不能够忍、不能让,六和敬就被破坏了,和敬就被破坏了。这就是戒律里面讲的破和合僧,五逆罪里面有破和合僧,这是堕阿鼻地狱的业因。在五逆罪里面,其他四条都不容易犯到,这一条最容易犯,所以值得我们学佛人警惕。而不知不觉就犯了,唯有一心向道,能忍让的人才得以避免。
老法师说,像六祖惠能大师他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大师只为生死事大,所以他有这么高的警觉心,一心一意的要了生死、出三界,世间一切跟他不相干的,顺境、逆境一切都随顺,以了生死为重要。我们念佛人以往生为第一要务,除了求往生以外,没有任何一桩事情值得放在心上。这一句话要把它记起来,除了求往生以外,没有任何一桩事值得放在心上。真正慈悲的人,遇到违逆、破戒或是违规的、作恶的同参道友,不仅要容忍,而且要用智慧善巧去感化他,这就是大慈大悲。老法师这句话讲得非常地好啊,你的德行就出来了嘛,德行怎么出来?忍让,德行就出来了。
第三个,「福生于清俭」,老法师说,愈节俭身体愈健康,众生很苦,怎么代众生苦?我自己认真修行就是代众生苦,特别是在这个困难的时代、灾难的时代,大家都感觉很忧患的时候,现在这个时候大家忧郁症很多。我们学佛人做出一个怎样适应当前环境的榜样给他们看,为什么在这个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面,我们没有忧虑呢?我们可以过得很清闲、很自在呢?他们就会向我们学习,这个叫做代众生苦。
平常养成一个节俭的习惯,生活很容易过,节俭是美德,其实节俭就是修福报、累积福德,你愈是节俭,身体愈健康。老法师说,以前他在讲经的时候常常讲到,特别是在澳洲讲经的时候,他说,澳洲、纽西兰,牛羊的数目超过居民,比人多。全世界最有名的就是澳洲的牛羊,澳洲跟纽西兰的牛羊长得特别好,它外面的草原丰富,牛羊就是吃青草,只有吃一种,没有调味料,牛羊的身体养得那么好。我们人讲求味道,色香味,吃出一身的病出来,还不如这些牛羊。你从这里想一想,单一的东西能不能养身?能。老法师就讲了,动物跟人没有两样,是人把自己的身体糟蹋掉。
也就是说,我们人容易分别、执着,在我们生活当中衣食住行,精心的去挑剔,这是烦恼,烦恼是什么?就是病毒的根源,你住要住得好、吃要吃得好、穿要穿得好,什么都要挑剔。老法师说,这就是烦恼,烦恼是什么?就是病毒的根源,佛把贪瞋痴说成三毒,那我们天天用贪瞋痴,我们用不用贪瞋痴?我们在用,你从来没有离开过三毒,那病怎么会好呢?身体怎么会好呢?所有一切烦恼助长三毒,你怎么不会生病?
哎呀,老法师讲得真是好啊,「福生于清俭」,这个世间许许多多人得了不治之病,痛苦不堪,病从哪里来呢?自作自受,他要是真的相信佛的话,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什么病都没有。这老法师开示的,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里面,第七十四集讲的这个节俭。
再来「命生于和畅」,老法师说什么?这个地方讲就是什么?就是六和敬里面的和,老法师墨宝常常写一个字,叫和,就是讲这里,「命生于和」。你怎么生活过得愉快?你的生命过得非常幸福美满,你的慧命能够非常祥和、非常平静、平等,和很重要。我们常常会跟人家对立,自己跟自己对立,自己的内心都不和平,如何跟别人可以和平呢?所以老法师说,他跟我不和,我要跟他和。比如说,你跟你太太不和,你太太跟你不和,对不对?你要跟她和。你哥哥跟你不和,你要跟他和。老法师说,柔和是外表,跟任何人相见要和颜悦色,不要脸色很难看,一团和气。中国人讲和为贵,他跟我不和,我要跟他和。
比如在人事环境里面,那个人对我有误会,我们明了,他不了解我,我了解他,或者是他是自己产生误会,或者是受别人的两舌挑拨,他听信别人的谣言,对我产生误会,我们清楚。他毁谤我、批评我、羞辱我,我们对他不必辩论,我们完全接受。《金刚经》里面讲的,若为人轻贱,「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如果持《金刚经》,你心清净,你现在被人家轻贱,本来应该到恶道去受报的。「先世罪业」就是以前所造的罪业,即为消灭。跟这里讲的一样,别人毁谤我、批评我、羞辱我,我对他不必辩论,我接受,接受就是消业。现代人很难做到这一点,都在那边辩解,其实接受就是消业。
所以我们常常说,他在讲我的是非,他在消我的业障。古大德、佛菩萨教给我们,我们接受过来,认真的反省,他的批评,我们想一想有没有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要是有,感谢他,他提醒我们,我们马上改过,没有的话也很好,他提醒我不要犯这个过失。不但不怨恨他,还感谢他,他肯照顾我,他肯教训我,我们用感恩的心回报。久而久之,他也觉悟了。试想看看,在现在的社会,一生能遇到几个人接受他的批评而感恩他呢?我们一生当中能遇到几个呢?最后想一想,那个人是好人。
所以如果对方批评你,你能够这样接受,不辩解,对方那个人会生惭愧心,他批评你,结果你没有反击,你也没有跟他争论,你反而接受了,对方会生起惭愧心,他可能会回头,那他就得度了,那就是你度他的,这叫自度度他。你自己不能够度自己,你怎么可以去度别人呢?所以你接受了他的批评,就是你自己度自己,你度了自己,对方也惭愧了,你也度了对方,这叫自度度他。这是这一段,「命生于和畅」。
再来「患生于多欲」,妄念少,吃得少,身体健康。老法师说,能量最大的消耗,消耗到哪儿去了呢?消耗在妄念,劳心劳力消耗得并不多。这是早年净空老法师跟李老师在台中学经教,老法师在台中住了十年得到的结论。他说,李老师在那个时候,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祕书,每天上班,而且兼两个学校的教授工作。因为李老师在中兴大学跟中国医药大学上课,他自己还有很多志业,一个是台中莲社,一个是慈光图书馆,还有两个育幼院,还有一个养老院,还有一个菩提医院,李老师都要去照顾。因为李老师是一个很好的大夫,他会懂中医,很多人都找他看病,他虽然不挂牌,但是知道的人都会去找他。
净空法师说,他们这些学生就不用说了,当然是给李老师看病,每天跟老师都会见面,天天都有。老法师到台中是一九五七年,那时候台中莲社的莲友有二十万人,李老师把它分成四十八个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分成四十八班,每一个班有一个代表,每个月跟老师见一次面,四十八班。所以他天天跟大家见面,每天下午至少两个小时,跟大众见面,天天见面,忙得不亦乐乎。
他的工作量,就是李老师的工作量,那时候看,超过五个人的工作量。结果在吃东西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李老师一天只吃一餐。净空法师那时候学他的老师,也学吃一餐,吃得少。他们吃什么呢?吃小馒头,像鸡蛋那么小的小馒头两个,李老师吃两个。老法师跟李老师在一起,两个他不够吃,净空老法师要吃三个小馒头。所以当时李老师每天生活费是台币两块钱,净空法师每天要三块钱,净空法师也是吃一餐,净空法师的生活费要九十块钱,李老师只要六十块钱。
净空法师说,他没有办法跟他老师比。他得到一个结论,他向老师报告,老法师跟他老师说,能量的消耗,大概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正念的消耗能量比较少,胡思乱想,想得太多。李老师说,对,说净空法师说的没错,确实是这样,妄念少,心地清净,消耗能量就少,身体健康,这符合养生之道。这就是这里讲的「患生于多欲」,你会患就包括生病,这也是因为欲望多。
再来最后一个,「过生于轻慢」,老法师说,我们怎么对于任何人都能恭敬呢?要用真心对人对事,你就不会有傲慢心了,你只要用真心,就不会轻视傲慢。老法师说,佛心就是我的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在日常生活当中锻鍊,我们无始劫以来用的是妄心,妄是虚伪,我们对人对事是不是用真心呢?真诚心是永恒不变,我们的心是常常在变化,今天高兴对你好、喜欢你,明天讨厌你,赶快把你赶走,这是妄心。
清净心不受染污,我们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见到哪个人行善,欢喜;见到人家作恶,讨厌,这是什么?这是心不清净,为什么?照理讲说,你看到人家行善,你很欢喜,对不对?看到人家作恶,讨厌哪,有些人说,啊,我嫉恶如仇。老法师说,这是什么?是你心不清净哪。所以六祖大师开示讲,在《坛经》里面说,他跟慧明将军讲,「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所以你跳脱那个善恶对待,那个清净心就现前。
所以你见到人家行善,欢喜;见到人家作恶,讨厌,这是什么?你心不清净,你被染污了,你起心动念了。清净心是见人行善、见人作恶,如如不动,不取于相,那才是平等心。这一段讲得很好,老法师讲得真的是好。我们一般看到人行善,有时候会嫉妒,修行好的会跟他赞叹,修行不好的会跟他嫉妒。那最高境界是什么?见人行善,见人作恶,如如不动,那是清净心。
古人有个比喻好,用心如镜,就像镜子一样,照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行善的镜子也照到了,造恶的镜子也照到了。就像镜子照一个好人一样,镜子照好人,镜子不会分别,镜子照到坏人走过去,也照恶人,镜子也没有分别,镜子的照性也没有分别。我们的觉性也是这样的,我们的觉性跟镜子的照性是一样的,本来就是跟镜子的照性一样,如如不动,不取于相,那是平等,那是三昧。但是现在不是,我们会分别、会执着。
所以镜子有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有没有执着?没有执着。诸佛菩萨用心就像镜子一样,这叫用心如镜。他「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凡夫用心就不是像镜子了,我们就像照相机的底片,照一个落一个痕迹,照一个又落一个痕迹,落一个印象,落得太多,心就一塌糊涂。我们要学的是不落痕迹、不落印象,那是真心,那是学照见。无论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那就是清净心,那就是平等心,那就是觉悟的心,那就是菩提心。
老法师在这六句里面,六句句子解释实在是太好了,很感恩老和尚慈悲。我们希望能够照老和尚这样去修行,你就可以得到安静、谦退、福报、身体健康、灾难远离、没有过错,那就过佛菩萨的生活了。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一六七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版权所有:心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