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哈尔滨极乐寺方丈静波法师发言(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编者按:2018年10月30日上午,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与公益慈善分论坛 在福建莆田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哈尔滨极乐寺方丈静波法师发表题为《由佛教与公益慈善引发的思考》的主旨发言。以下是静波法师发言全文:
每一个佛教徒都必然是所在国家的公民,都是所处社会的一个分子;毫无疑问,作为佛教徒,必须遵守相应的法律、规则、道德的约束和规范。同时也必然要遵守佛教基本信仰的三皈依,乃至相应的戒律约束。
关于公益慈善也不例外。同在蓝天下,没有旁观者。佛教的教理教义告诉我们的慈悲应该是:不忍众生苦!众生与我平等无二,是命运的共同体。帮助别人,成就自己;佛教的慈悲可以助成公益慈善,从公益慈善的行动中,可以证明佛教的慈悲和智慧。
一、关于佛教的慈悲和智慧的依据
佛教的教理教义,为慈悲和智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法华经 方便品》: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印光大师曾经总结说:有慧无福慧不真,有福无慧福不纯。福慧具足成正觉,福慧俱无久沉沦。如此告诉我们,佛教是福慧双修,缺一不可的宗教信仰。
而福业的积累是慈悲的体现,佛教徒的福业应当由智慧引导;否则单纯的福业或单纯的慧业,都是学习佛法的偏颇和误区;只有兼顾的中道,才是圆满的佛法。
1、慈悲观
《大智度论》卷二十七有: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 大悲怜悯众生苦,亦能令脱苦。可见,慈悲应该就是:与人同喜,与人同忧;即是慈能与乐,悲能拔苦。
佛教的信仰,落实到现实生活之中,应当是: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方便。
佛教所说的菩萨六度四摄之中;六度第一个就是布施度:财施、法施、无畏施;四摄之中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中,同样将布施放在首位。
2、报恩观
佛教徒信仰的下手处应当报四恩:报国土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报三宝恩。通过知恩、感恩、报恩的三个方面,践行佛法的慈悲和智慧。《普贤行愿品》中:菩萨以一切众生为树根,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即无如来可成。
由此可见,佛与众生应当是彼此成就的相待关系:诸佛菩萨感谢众生,众生更要感恩佛菩萨。因为众生成就了诸佛菩萨;正所谓: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帮助别人,成就自己;成就自己,帮助别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如观世音菩萨久已成佛,依然留惑润生,倒驾慈航,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于是变换各种身份,广结善缘,善巧度众生,甚至变成恶鬼面然之形,度脱地狱饿鬼众生。
3、福田观
《大宝积经》有: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以至于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如是因如是果,因果不昧,如影随形。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由此,我们不应该抱怨自作自受的结果,而要时时珍惜把握自己拥有的当下,因上要努力,果上要随缘;因果不断变换,努力永不停息。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佛教反对五种邪命:(1)乍现奇特;(2)自赞功德;(3)占相吉凶;(4)高声示威;(5)称得供养。
现实中的人们为了发财,用发财树、水晶球、貔貅兽、财神爷等祈求如意。佛教讲:如是因如是果的自作自受,原来是:法无定法,定法不是法。事实上只有播种才有收获,只有布施才能发财。
在家佛教徒对出家僧宝有:饮食、起居、床座、医药的四事供养,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须品。这是否说明佛教徒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出家僧宝也要报恩,回以法施的结缘,从而积累解脱与无畏的功德资粮。可见,布施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因缘完成的福田观。
4、修行观
《大般若经》有:菩萨住二谛为众生说法;《大智度论》解释说:为执空者说有,为执有者说空。如此,世间的善,正是慈悲观的下手处,而慈悲与智慧不可以分割,对有说空,同时对空说有。佛教徒必须发菩提心!否则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5],而菩提心是上求佛道,同时下化众生的不二法门。
佛教徒发菩提心的过程中,除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六度之外,又有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因为众生的需要,有的放矢,广结善缘,从而历事炼心,归无所得。既然生命只是一个过程,那么就把路过的事情做好。
二、公益慈善的理由
人生伦理,为公益慈善给出了足够的客观理由
作为人性的基本伦理应当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可见,面对现实,人人都应当有不忍之心,不能寻找借口而麻木不仁。所以根据个人能力,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总要施以援手,不能袖手旁观。不可否认,现实中有一些事情让人失望,或是痛心的利用人性的善良行骗、冒充、碰瓷的行为,但是,我们还是要有所行动,不可以因为有人欺骗,我们就可以寻找借口,冷酷无情。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感慨: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 精明的人 费尽心机,投机钻营,只是为了自私的活着,不会去考虑国家、社会和人群;那么,这样的人又如何能够为更多的人担当负责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甲乙二鬼接受阎王爷的判决到阳间做人,征求二鬼意见,有两个选择:一人投胎做人,要一直从别人那里得到东西;另一人投胎做人,要一直给予别人东西。甲鬼马上抢答说,我要从别人那里得到东西,乙鬼只好听命。
阎王爷判决:甲鬼来生投胎乞丐,靠乞讨维持生活;乙鬼来生投胎做富翁,一直乐善好施帮助别人。二鬼听后目瞪口呆。
现实社会中,就应当是:越成功的人,责任越大!因为成功是大家帮助的结果,所以需要回报和感恩。否则,社会就不会有真正的文明与和谐。虽然公益慈善人人有责,但成功的人应该有更大的责任。
三、佛教与公益慈善的误区
佛教要做更智慧的慈悲与更好的公益慈善。
1、佛教的慈悲与公益慈悲各有特点,都是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无论佛教信仰中慈悲还是社会公益慈善,都是为了众生谋福祉,都是舍己为人,两者之间在出发点上有相同之处,在实施方法上又 花开两朵 ,是完全相融的。
佛教的慈悲不是文字口号,应当是行动,如说而行,如行而说。能力可以有大小,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广结善缘的内容应该有: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 四摄 ,不再单纯的只是物质上的给予,同时还要超越自我的局限,做无名英雄。三轮体空的慈善布施,功德无量无边。
公益慈善,是要帮助无法自己解决问题的人们,解决当务燃眉之急;如扶贫、助学等情形,从而获得社会和谐的正能量传播。
两者之间的外表是完全可以兼容的,只是佛教救助的对象不一定是信佛教的人。
2、佛教的慈悲经常被误解,但佛教徒仍然要行动。
慈悲从来离不开智慧,智慧需要内容。有慈悲不讲智慧,结果常常是好心办坏事;只有智慧没有行动,结果是画饼充饥;我们需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随缘自在!
如《法句经》说:以恶心思考与行动,忧愁必将随之而至,就像车辙跟在牛车后面一样;以善心思考与行动,快乐亦必随之而至,如影随形,永不分离。
3、公益慈善的避免误区。
把饭送给饥人,帮助应该帮助的人,救急不救穷!把机会让给更需要的人,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救助 公益的过程中需要透明。
我国目前大力实施的精准扶贫行动,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实践证明这是一项伟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就目前我们所知的情况,工作进展令人振奋,使人鼓舞。
四、佛教与公益慈善的实践
既然佛教的慈悲和智慧的依据就是信仰;既然公益慈善是每个人的基本人性;既然佛教与慈善是息息相关的,那么,我们就应依教奉行,依法践行。
哈尔滨极乐寺慈善会自2012年成立以来至今大约已有近5000会员,通过与 红十字会 ,省、市相关部门,省、市佛教协会,对接合作,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扶贫救助行动。最近两年参与了省市发起的精准扶贫工作。
1、扶贫助学。资助延寿、肇源、哈尔滨南岗区红旗乡的贫困学生,与学生对接。
2、送你上大学 圆梦行动 。
3、资助哈尔滨工程大学维族、藏族学生寒假购返乡火车票。
4、望奎县厢白乡镇助学。
5、阿城区料甸满族乡北红村扶贫及危房建改造。
6、延寿县扶贫建房。
7、同江县教育资助学校图书行动。
8、国内外救灾响应行动等。
所有的救助行动,都是公开透明的行动。慈善会会员、义工共同调研、参与,所有的救援行动没有把信仰作为条件掺杂其中,曾经救助过一个天主教徒家庭。既不会因为信仰不同不帮扶,也不会影响对方的信仰,
我们深知,我们的行动微不足道,只能做一点儿补充和证明,因为我们是公民,因为我们是佛教徒!虽然我们的行动微不足道,但是我们会一直坚持努力下去,在利他中成就自己的慈悲和智慧。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 觉悟号 ,做智慧的传播者!
版权所有:心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