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念诵网

黄念祖居士:黄念祖佛学文集:《谷响集》2

发布时间:2024-02-29 10:28:01作者:念诵网
黄念祖居士:黄念祖佛学文集:《谷响集》2

谷 响 集三昧耶戒佛弟子黄念祖敬答客问答信摘抄

(四)答B居士


答三世因果并劝努力忏罪念佛

大札奉悉,欣闻知难而进,甚以为慰。唯所提诸问,仍是您二十年来屡问之老问题。兹愿再贾余勇,一试棉薄,看看能否突破。

(一)为解决问题,宜先从问题之根下手。您之病根有二,一曰“唯看现实”,二曰“但重功利”。您所著眼的只是自身当前一生中的情况,于是不能放眼宇宙。应知过去的时间是无量的,未来的时间也是无量的。若想在人的一身中,实现全部无穷尽的因果关系,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只有白痴才希望在电影挎贝中的半寸胶片,明了电影的全部故事。只看手中的一小块胶片,不问过去与将来,故名之曰“唯看现实”。所谓“功利主义”,您认为做好事必须现世得福,这就是求利,何况您还是急功近利。您主张一切善恶之事,都应现世报应。殊不知,为了求得福而行善,其善心已不纯,其所得之福则如仰箭射虚空,福尽还堕,福力甚微。以此微弱之福业,所感善报往往须远待多生之后,焉能尽望皆于当时而现报?恶业亦然。故须知三世因果,过去生中所作之因,当前所受者是;将来生中所得之果,现在生中所作者是。多劫以来,无量生中,种种业因,种种果报复杂错综,实不可能皆于现世显报。但应深信业因果报三世相续,丝毫不爽。

(二)伸手与助手

这又是说了多年的问题。求福求寿求平安等等,总之都是向佛伸手,求之又求,始终是个伸手派。观音大士曰:“先以欲钩牵,后令入正道。”有求必应,是以欲钩牵也;而其真实目的,是希望行者发心,从求佛变为学佛,从伸手变为助手。如报载高田二君入水救生,舍己利人,这才是学菩萨之所行,成为菩萨之助手。

(三)求仁得仁,种菩提得菩提

高田二君之志愿是救人,有愿必满,他们救起了人。并且他们的任务,完成得十分出色,牺牲了自己。救了一个与自己不相干的人,他们成功了,同时也成仁了。如同写诗人写了一篇登峰造极的诗,诗人牺牲了眠食健康,写出了极优美的诗,难道是得不偿失吗?士各有志,诗人以诗为生命,庸人只是以吃饭睡觉为生命。伯夷叔齐求仁得仁饿死首阳,难道说既应保全气节又要吃饱肚子才正确吗?世尊因地投身饲虎,诸天人也只收拾遗骨造塔供养礼拜。天人既能于菩萨身后,做这些工作,那为什么不于半空中托住菩萨,或于菩萨落地后,赶走饿虎呢?这一点请深思之!如果天人那样做,那就是干扰这位舍身菩萨的大行。

如果世界上没有牺牲享受的诗人,没有求仁得仁的伯夷叔齐,没有投身饲虎的菩萨,也就不会有今天舍身救人的高田二君,那样的人世将堕落为一个大动物园。

佛教徒万不能只是追求人天福报。莲池大师发愿文中,明白写出“不求人天福报”。修行的真实目的,是求觉悟。佛者,觉也。我们学佛所为何事?也只是普为众生求觉悟而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菩提得菩提。菩提者,觉也。

(四)谨防业力发动

由上可见,每人无始以来功功过过,层出不穷,无量无边,是为别业。但个人所造之过,绝不孤立,决与其它之人有关,于是互相牵连,功果复杂,又复无量无边,是为共业。共业决定世运,别业决定本人之命运。前因后果,有因必有果。故云:“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将来果,现在作者是。”此上经文道出一切因果关系。今君意见与此相违,实即与佛相违。多少年来,坚持不改,此实应速行忏悔者也。现生所受,乃多生以来之别业与共业所决定,若无回天动地之功过,焉能轻改定业?更有进者,明年之事,但您今年不知;明天之事,但您现在不知。最怕是明天翻到的一页,恰是受恶报的一页,于是便有飞来之祸。您之伤腿,即类此也。故云“今日不知明日事”。又云“只怕业力发动”,故须日日防盗,夜夜防贼。谁能知下一页是什么?(此信寄去一年左右,此居士竟在散步中惨被火车撞死。)

(五)念佛求生,超脱生死

生死苦海,实可畏怖,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了脱之道端在“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切莫磋砣,错过今生。“此回若错真成错,再出头来是几时?”愿共勉之。

(五)答C老居士


一、劝不可减少念佛时间以习定

承询修定问题,甚为惊愕。老学长早岁皈依印老,虔修净宗四五十年,今日仍欲舍念佛而习定,足证念佛之法,真实难信也。灵峰大师常云:一句佛号念熟,则“三藏十二部极则道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都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又云:“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可见持名是大总持,圆摄一切功德。只要老实念去,不管它定不定。若去管它,早是二心。欲定反乱,只是自扰。夏师诗云:“散乱固成病,分别引魔军。”散乱当然不好,故名之为病。若起心分别欲遣除之,则此分别之心,即是魔心,故曰“引魔军。”引得八万四千魔军乱舞,何苦来?古云:“欲除妄想,去一添两。”

静坐念佛甚好,但八旬老人亦不一定勉强要坐。勉强则身不宁,身不宁心即不安矣!要之,行住坐卧,均是威仪,只贵“念念相续”,不管你是坐是卧。

函云:“欲修禅定,终不能定。”此正合规律。因有此希求心,故终不能定。又云:“但口里念佛,即不是放下一切,实难入定。”仁者之见,本末倒置。今欲放下念佛以入定,如是之定,最多只是个“无所住”,何尝有些许般若气息?无住生心,才是金刚般若。五十年前,弟第一次读佛典,看《金刚经》。深体无住生心之妙,当时便领会得,以凡夫心,欲臻此境,唯有念佛或持咒也。盖放下一切,即是“无所住”;一句佛号声声相续,即是“生其心。”倘欲抽减念佛时间以习定,则更是大错,念佛是易行道,余者皆难行道,乃龙树菩萨之开示,若去此易行之道,反趋坎坷之途,何其颠倒之甚也!

此事切要,故直言之。灵峰《要解》曰:“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则在念佛之深浅。”当前首要是决定往生,先不管品位高低,但当深信切愿,靠定这一句佛号,靠定这一法,同靠一座山相似,无论如何也动他不得,这才决定生。看来品位也不会低。若于念佛信不及,今天要诵经,明天要打坐,后天想持咒,大后天又欲参禅,这样修法,对于“信、愿、行”的第一个“信”字,早已七折八扣。信愿不坚,欲生极乐,是真背道而驰也。以上乃剖心沥血之言,望三思之。

二、劝放下万缘单提一念

您当前的第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唯一的一件大事,那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了生脱死,唯此一法。所谓万缘,不仅柴米油盐、妻儿子女、富贵荣华、地位声名、功勋事业、学术文章等等世俗之缘,应舍应放;实则您今日信中,所问之咒名,与所求之圣像等等,总之,亦在万缘之中。以上对于初修,当然是正事。但对于您八十一高龄,终身习净之老修行,则应一刀斩断,一齐放下。万缘放不下,则此一念决定提不起。往生之关键,在于一念。不管你是在家中念,还是在寺中念,所贵者是你的念是否一。您当前迫切之务,就是把一切善缘、善行、善法等等,完全打叠在这一句佛号之中。一切不管,一切不问,心中孤零零地单提这一声名号。一句念完,又是一句,老老实实,绵绵密密,一直念到佛来接引,一气念到花开见佛。这样念,决定往生;这样修,也即是万修具备。切不宜头绪过多,百端并举,东张西望,顾此失彼。

诵经修法都是好事,但均宜精要,而不应繁多。总以随时随地持名为主,其它一切均是助行,不宜喧宾夺主。一切善行,一切工夫,一切境界,总不如老实念佛,念念相继。

(六)答D居士


一、论密净兼修

拜读大札,欣悉您已持诵莲师咒二十余年。今又发勇猛心,奉持斋戒,摒弃烟酒,志心精进,欲出生死。不胜赞叹之至!您所提出,密净两门如何进修问题,既承下问,敢不掬诚奉告:

君现难明者盖以令师,XY二老一密一净,各主专修,莫衷一是。就我所见,两者咸为无上殊胜究竟方便之妙法。行者只要发菩提心,随修一门,皆有所成。现君已选定密法为主,并欲即生了脱生死,则不可不兼修净土也。先师夏莲老曾开示曰:“净宗乃是密教显说。”故知密净本来不二。且诺那祖师开示曰:“故修佛者,任修何佛为本尊,均须兼修西方净土。”可见您修莲师为本尊,亦必须兼修净土也。惜诺祖宝贵之开示,多为后人所忽,甚可叹也。

X老主“一门深入”甚是。脚踏两只船,一山望见一山高者,则世间小事亦不能成就,况了脱生死之大事因缘乎!故《无量寿经》三辈往生者,皆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必备条件,“一向专念”正X老所谓“一门深入”之真义也。但“一门深入”不宜理解为除此一句莲师咒外,一切修行皆不能要,是经于往生正因品,首明“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乃正因中首要之因。此经即指《无量寿经》。且《观经》亦以“读诵大乘”为往生极乐国土之净业正因。可见读诵《无量寿经》及一切大乘经典,皆为往生极乐之正因。且知识分子欲习佛乘,最好是行解相资。尤其是仁者于无上道尚属初机,故首须广读大乘,端正知见。如人行路,先须方向正确也。仁者之机,正宜行解并重,密净兼修。近代大德圆瑛法师曾对我曰:“密净兼修好,万修万人去。”我今默察居士之因缘,亦正宜于此“万修万人去”之无上妙法。您说“已习惯于持咒,不必另换他法,但随时随地一句莲师心咒,自念自听,一心做愚夫愚妇。”果能如是,则决不是愚夫愚妇也。君不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只是忆佛念佛,净念相继,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此真大菩萨之殊胜行径也,但此话说来容易,做到甚难。只念一句咒,这点做到很容易。但“随时随地,自念自听”实在是很少有人能做到,千万人中也难有一个半个。为逐渐落实您自己之言语,同时为满足您出离生死之胜愿,我建议如下:

(一)您已发心持戒,持斋很好,盼坚持。

(二)应发菩提心,首先发起“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等等。)

(三)继续持诵莲师心咒,最好能持念珠记数,多多益善,退休后每日至少不应少于一万,(我现注经繁忙,仍每日持咒四至五万。)每日记数念之外,并应随时散念。

(四)誓心求生阿弥陀佛净土,每日课程圆满,均须虔诚祈愿。

(五)持诵《无量寿经》(我已寄上),并志心研究。此即往生正因。

(六)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每日至少十念,多则更好。弥陀第十八愿,十念必生。今又密净兼修,故万修万去。

(七)每月初十日读莲花生大士应化因缘经(已寄上)。如有同修需要此经,您可抄送。平日加念更好。

拙见认为,根据您之学法因缘与当前环境,以上实为契机应缘之最佳方案。拙见如是,谨供参考。

二、论求生极乐净土

“必兼修净土”者,实为诺祖所传之心要,故莲花精舍之共愿为“同生极乐”。可见莲舍成员,人人均必以此为愿,如有异说,决非我先师之徒也。当今末世,欲出生死,唯有求生净土之一法。修禅、习密、学教,无一不可,但不求往生则不可。盖“菩萨有隔阴之昏,声闻有入胎之惧”,今生修证纵不无进益,但来世一堕母胎,往往昧失前因。试看今生所行之事,往往忘得干干净净,焉能保证来世不忘本愿?生死不断,则恶趣缘多;再失人身,何堪设想!故云“誓尽此生出娑婆”。切盼仁者亦以此为誓愿。至于方法,则应以一切功德回向极乐,或兼修十念法、颇瓦法等等皆可。

仁者所云:“以莲师心咒为资粮,一心求生莲师国土。”当然甚好。但请谛思:诺祖为何云修任何本尊(当然包括以莲师为本尊)必兼修西方净土?王师为何以“同生极乐”为共愿,而不云“同生贝嘛洛渣”?诺祖王师均莲师应化,所见如是,故知此是正印,其他总是落二落三。

三、论临终接引与发菩提心

垂问数则,谨覆于下:

(一)修持以莲师为主,求生则专志西方。因莲花精舍共愿之文,直指“同生极乐”也。莲师与弥陀无二无别,临命终时,佛来,莲师来,两尊同来,无量圣众同来,只要是接引往生,便是功德圆满。不问来迎者谁,关键是自己一心愿往。

(二)菩提心浅言之,是悲智并运之心,亦即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之心。终日度生是悲,终日无度是智,终日度生、终日无度之心是菩提心。净业行人一心为利乐有情故,求生净土。愿见佛闻法后,尽未来际度一切众生。如是之心,即是发菩提心之初步。盖普度之心是悲,求生之心是智,若无大智慧决不能信净土法门也。往往有些人自求极乐,却无心普利,便不是菩提心。

(三)蒙古人住在蒙古包中,佛堂卧室只好挤在一处。只要不是有意亵渎,护法必当垂慈原谅。目前最好在佛像前垂设布帘。用功时,尽量先将室中打扫清净。然后拉开布帘,供养修法。下座礼拜后,复掩上帘幕。

四、论密净均为易行道

(一)净宗及密教均为果教(又称他力法门),从果起修,故称易行道。若临终之际,全凭本身定力,则仍为难行道矣!蕅益大师曰:“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乃依念佛之深浅。”由是可见,能否往生,全看本人之信愿。信深愿切,平素尽力修持,则与弥陀大愿相应,临终凭佛接引,决定往生。故称易行道。难行道如蚁子上山,易行道如顺水扬帆。难易之别,何啻霄壤!

(二)慎老劝君闭关之话是好话,惜非契机之谈。君尚未退休,未能掩关专念,乃自然之理。目前但应抓紧一切可念之时间,不使虚过。如听任时光虚度,则过在自身。可念而不念,表所愿不切。信愿有亏,纵念得甚好,定力过人,亦不能往生。

(三)承索拙照,我等神交,不以形容相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莲师三身法之法本附寄,供养大居士。盼精进修持,并参究轨中文句。此实即身成佛之大法,于生起次第中圆摄大圆满。殊胜究竟,不可思议。盼勤修习,以报莲师、诺祖、王上师之慈恩。

五、劝读诵大乘

密宗义理极深。汉地行者,多喜躐等冒进。知见不明,妄谈法要者,比比皆是。仁者今欲求人,实则不如求法。大乘经典,正显如来密意。一面修法,一面读经。行解相资,功不唐捐。

六、劝深入《弥陀要解》

(一)仁者喜读《弥陀要解》而难于领会《金刚经》。殊不知《要解》全体正是金刚般若,但能熟读深思,领会一二,穷劫受用不尽。仁者机缘既在《要解》,盼一门深入。

(二)读书亦不必太多,目前但以《要解》为纲,再参读夏师会集之《无量寿经》,此书即是一大藏教。

七、劝重视戒律尊师重道

十月五日大示敬悉,只以注经事繁,复以问题难答,是以迟迟。

议论人师,于礼有违,事关密法,焉能不辩。兹为两全,故舍人而专论事。

(一)密教极重戒律,在大法灌顶坛中,于灌顶前,行人须先饮海螺中之誓语水。并誓曰:如违密戒,此水即于腹中燃烧,命终堕入地狱。此地狱名为金刚地狱,乃专为修密行人而设者。此狱极苦难出,甚于无间狱。佛不能救,唯本人之根本上师,究竟成佛后始能拔度。当前汉地密教行人,竟将根本戒抛置脑后。甚至全无心肝,自己破戒,复劝他人破戒。其应受之恶报,吾不忍言!

(二)诺那祖师等大德常慨叹曰:“汝等汉人与我们康藏人不同,你们一学密法,便想当金刚上师。”此语实深痛于此间学密者之狂妄。一蒙授“金刚阿阇黎”灌顶,便以金刚上师自居。一受慧灌,便任意双修。未经根本上师允诺,擅自非为。于是一盲引众盲,流毒广播,其害无穷。昆明莲花精舍首座大师兄,修持极好,此位大德曾多度受金刚阿阇黎灌顶,但至今不肯传法。请求者虽多,伊只是回答曰:“未得上师许可,我不敢传。”又双身法亦然,有老学长某君,曾受多种大法灌顶,追随王师极久,伊夫人亦受灌顶。伊曾叩询上师,余夫妇间可否双修,上师曰不可,因其夫人之根器不够。当前许多人乱修此法,以身谤道,不重法,不尊师。盖密戒以尊师为第一条,尊师是尊师之教,不是只凭口里赞诵上师,心里实是违背上师。如此决无好下场。

(三)谤法之罪,重于五逆。今之学密者,轻口妄谈,蔑视余宗。甚至反对吃素念佛,习教参禅,一概讥之为小乘。这等言语,正是违犯密宗根本戒。密教戒条不多,但极难持。修密法而破戒,则根本腐坏,枝叶亦必随之。菩提心与戒实为根本。

前事未忘,后事之师,劝仁者此后千万莫轻易拜师,尤其是密教。因当前密教中恶知识易逢,善知识难遇也。

八、劝深信因果端正知见

连奉二札,惊闻令师某某发狂逝世,足见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是故菩萨畏因。前以讳言人师之非,故论事不论人。实则所举之事(见第七函),正某某之病。前则略举数端,其实尚不止此。某某修密无功,正合规律,因某某不是修法宏法,实是谤法败法也。某某是反面教员,应以为诫。

仁者云:“修密已成夹生饭。”但佛法无边,“夹生饭”未尝不可变为醍醐上味。某某传您之法,确是莲花精舍之密法,确是殊胜。但某某对于密法之认识与言论,如糖衣中,全含毒药。是故仁者,法可续修,但对于某某所散布之一切,应彻底消毒。

仁者愿修莲师大法,愿依止一句莲师咒,均很难得。但应追究一下,为什么喜欢密法?为什么向往莲师?这个问题应穷根到底的追问下去。现世佛教徒虽多喜学密,若究其真实动机,往往只是:(一)好奇,(二)求速效,(三)好神通,(四)占便宜,找窍门,舒舒服服成佛,(五)贪求名闻利养,(六)想当上师,(七)以淫欲心爱慕双修。总之种类繁多,未能尽举,但只要有与上述一端相类者,则学密难成,甚至反招无间之业。故我建议,若愿消毒,请从此始。毒消即净,仍是洁器,可盛醍醐。

九、劝如法修持

大札奉悉,因专心注经,迟覆为歉。弥陀、观音、莲师“三身法”,请照法本修持。近感密法行人,或升或降,因果分明,丝毫不爽。从未见如法修行,而无功效者;亦未见破法毁戒,而不遭恶报者。故我等务须依法而行,切莫重蹈覆辙。密法重实修,不可躐等。按康藏学密惯例,须先学显教十二年,然后修四加行,一般约三年,然后才能修本尊仪轨。近世通病,喜作上师,收徒传法,接受供养。甚至不按法则,不问根基,随意乱传,害人害己。仁者发心甚诚,愿出生死。既然如此,便须依法修行。首应补四加行。但年寿已高,亦可从权,边修边补。百字明正是四加行之一,此咒共一百字,故称《百字明》。乃金刚萨埵忏罪法中之根本咒。应于座上念满十万遍。仁者如真发心,请先念满此数,其余之咒法才可再告。既要修法,便应如法,否则徒劳。

十、劝安心虔修并诵大乘

大札奉悉,您求法真挚之情,流露行间。具此真心,必能满足求法之愿。您在得法因缘上虽有遗憾,而其主要之过不在阁下,故不必多虑。阁下既与莲师有缘,又曾发大愿终身持诵,故万无中退之理。唯当精勤到底,再接再厉,誓于今生了此一段大事。

密法重师承。上师与弟子之关系很深,相互影响极大。但其究竟,仍是各账各算。至于《楞严经》云:“师及弟子,俱陷王难”死堕无间地狱。盖以此等弟子,以其邪师之身口意,为自己之身口意,于是乃因其本身之邪恶三业而招恶果。决不是因有师徒之社会关系,而悉皆牵连入狱也。现仁者所得之三身法,乃莲师无上心要瑜伽广轨中之核心。此法乃康藏红教诸寺必修之大法,殊胜之至,仁者正好终身修习。对于轨中偈语,切须用心。此乃今日汉地学密者之通病,只重咒语与手印,对于轨中偈语漫不经心,真是一大颠倒。殊不知必先于有言说者穷尽精微,才能契入离言说之最后一著。密宗之即身成佛,正是这一著。日东密兴教大师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故即身成佛。”请看,此中首二句即《观经》之经文,而此二句即是密教即身成佛之妙谛。密乘行人,焉可轻舍汉地之大乘经论而不深究耶?

仁者今后修行之道路很明确。

(一)是安心虔修三身法。

(二)精读大乘经论,盼先从《阿弥陀经要解》、《普贤行愿品》、《劝发菩提心文》(省庵师与裴相两种)。《显密圆通》等书下手,尽此一期报身,行解相资,发起大菩提心。未发令发,已发增长,直至究竟。

十一、劝勿执著事相

大示敬悉,所订每日功课甚好。每座法后,皆应回向极乐净土。莲师即弥陀,故邬金即极乐。回向极乐,正与莲师法相应。

函云仁者欲据团体照片中拙影,请人画像供养,实万万不可,此举全违我之本愿。我学密之初即发愿,终身不受顶礼供养,不收弟子。去春昆明来三人,一定要顶礼,伊等每人在拜垫上礼三拜,我则在平地回礼共九拜。倘仁者坚决要画像供养,则是以我最不喜之事,强加于我。故不但无益,深恐有害也。总之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大家同心同德,即是最殊胜之事,实不应以色相求也。密宗不废事相,旨在当相即道,即事而真。见一切相,即是见第一义空;行一切事,即是行履于实相海中。若当相着相,即事迷事,则皆谬矣!唐译《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应得见我。彼如来妙体,即法身真性。法性不可见,法体不可知。”诺那祖师曾盛赞此偈,并谓为“最堪玩索”。故我等应深留意。

诺祖本无定像。王上师常说:“观传法上师之像,可如莲花生大士;观莲花生大士像,可如传法上师。”故仁者今后可观诺祖如莲师,此正是上师金口所宣也。总之学密者可从事相入手,但万不可著于事相。从事相而入实相,终于了达一切相无非实相。

十二、劝先做到万法归一

承询如何再进一步,此问极好。拙见以为当前之要,是重点突出,万法归一。阁下重点是一句根本咒,故表赞叹。当前所应进步者,即使此重点突出再突出,方能使熟处变生,生处变熟。当前诸行只是一个目标棗求生净土,这即是万法归一;放下一切,单提一句根本咒,亦是万法归一;摄一切法入一法,亦是万法归一。只有先达到“万法归一”方能问“一归何处”。又云:“若得一,万事毕。”故知归一甚为切要。当前应将一切功德回向净土,所愿求者,只此一事:接引往生。至于静坐有无八触功德,均可不管也。

净宗纲要在于信愿持名,衡量自己之进步,首在信愿二字。夏师曰:“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故吾人当前所应关心者,端在信之深与愿之切。信愿二字看来似浅,实则甚深,无有止境。阁下信愿较前增长,此即最大之进步。至于静坐中有何善相,与此不能相比。

十三、劝行解相资密净不二

(一)三身法观想已备显于仪轨中。目前修法,依文作观即是,手印未学不妨暂缺。三密相应,当然最好,但三密齐修之人则甚难得。但一密相应亦可成就。手印属身密,暂缺无碍,当前仍以语密为主。持咒持名均属语密。

(二)读诵大乘应以大小《阿弥陀经》为中心。《无量寿经》称为大本阿弥陀经。目前先以小本入手,以《弥陀要解》为核心,结合《疏钞》与《圆中钞》一同参究。复融会《观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深入《无量寿经》,以此为本。复以《大乘起信论》、《金刚经》、《圆觉经》、《法华经》、《首楞严经》为辅佐。以上乃学净、学密者之必读经论,未可再少。

仁者修持以密为主,应专修莲师三身大法。

仁者研究以净为主,应深究大小《阿弥陀经》。

如此则解行相资,密净不二。前途光明,未可限量。

十四、论密宗重见地

佛法是心地法门,用功宜在念头上用功。密宗最重见地。盼多读《净土资粮》中之拙著,懂得了净宗才能懂密宗,能懂才能正信。颇有净密都不懂而学密者,这只是迷信。既是迷信,举体都在迷中,故决无觉悟之期矣!

当知成就全在当人。知见若正,则修什么皆可成就;知见不正,则修什么都必堕魔军。

真实用功,不必住庙,也用不着摆脱工作与家庭。只是随时随地能提起一句莲师真言,就是无上修持。

十五、劝“慎勿信汝意”

《四十二章经》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盼您好好体会这两句经文。因为“汝意”全体从妄想所生,如何能信,如何能坚持。目前您之真心为妄想所蔽,故汝意不可信,而应虔诚依止善知识。依教奉行,自己少作主张。

十六、论心皈依

您目前应做之事甚多,一方面努力修持,一方面提高知见。密宗之殊胜,就在于传承的加持。如何才能得传承的加持?就须以上师之身口意为自己的身口意。这就不仅是礼拜供养,而是要言上师之所言,想上师之所想。必须如此,师徒之心才能相通,传承的加持才能达到弟子的身心。X老学密甚晚,所闻寥寥;某某则是背离了先师的遗教。因此您对于莲华精舍这一伟大殊胜的传承之真实精神,很不了解。皈依密乘,不仅是身皈依,更要紧是心皈依。组织上参加了,但思想上没有参加,在世间法也是行不通的,在密法上更是如此。至于所皈依的传承,同样的,也不仅是形式上的皈依,而更根本的是心皈依。所以真要学密,便须心皈依。心皈依不在形式,而在于心心相通。这就是您目前所应做的大事之一,首须了解莲华精舍的殊胜精神。

十七、答其修法收益不多之因

大示奉悉,深感仁者求法之心甚切。仁者修密多年,自恨收益非多。若究其根源,实因阁下求法所经之过程,万分艰险,能有今日之转危为安,实已万幸。

修法倘欲即生有所成就,必须遇人始得。阁下数十年来一直未遇明师。于无上密乘,未闻圆音。多是一些隔靴搔痒之谈,甚至掺杂一些异端邪说,障正法眼,是以蹉跎也。

阁下欲求“深秘轨中最精华”。秘所欲求者,正是您所修莲师三身法中最末一段之首句,直指此莲师三身法即是“深秘轨中最精华”者也。王上师称此为“莲师瑜伽心中心,最为殊胜故”。但阁下未具正眼,于此无上心要未能深信,反欲更得大法,另觅精华,实应忏悔改正。

阁下久修而未得相应者,原因甚多。首则是传法之人不如法。某某并不具传法资格,又不如法传授,滥传大法,妄修双身,背叛上师,由如是之人传法,当然得不到传承加持力。

次是,阁下修此法,基础不够,信心未充。至于密法中大法尚多,但其精要亦不能超逾于此。且愚默察您之善根因缘,亦以此法最为应机。目前边修法,边忏悔,边补基础,盼您下最大决心,坚决修下去,务于今生掘井得水,方是修行人的样子。

再其次,则是您对于《金刚经》等般若经典重视不够。诺祖开示:“大密宗的境界,即是金刚经的境界。”此真是无上醍醐。过去我劝您多读此经,正是这个道理。目前应以圆瑛法师之注解为主;将来如有机缘,应深研蕅益大师《金刚经破空论》,并以《金刚经宗通》为参考。

最末则为求师之道。此是学密者第一件大事。阁下过去过于轻率,应永以为戒。密宗行者应尊师如佛。对于师之教导,决不能稍有违越,违抗上师者,堕金刚地狱。又上师如入地狱,则弟子随之亦入地狱,故万不可不慎也。目前汉人学密,有一大错,都是把上师当作卖药的。老爷我来买药,想要什么你就应该卖什么。师徒之间形成买卖关系。如此学密,万劫亦无成就之理。正确态度应是:看上师为大医生,自己是癌症患者。此病只有此医生能医,此命只有我上师能救。于是殷重恳切,一切唯医之命是听。叫开刀便开刀,须切除便切除。决不能自作主张。更不可今日求王三,明日求李四,或者诸医之药混合服之。此喻虽浅,寓意甚深。阁下今后应不断增加对良医之信心,则病可治,而慧命可救矣!

十八、劝以见为宗,抓紧当下

手书收到多日。对于三身法中偈语,如有不明之处,应先通过自身之努力,苦思一番。如仍不懂,则可写信来问。学法与学拳不同。学拳是身法,故须当面指点;学佛是心法,故只求心心相契。心若不契,朝夕相处,亦无所益。密宗乃决定见宗,以见为宗。能开大圆满见,方能契入大圆满。若无此见,纵天天修大圆满,亦只能种种善根,甚至仅是结结善缘而已。

盼您今后看准这个“见”字,此即本也,本立而道生。

不要等待退休,以为退休后,住庙专修,一定较好。这都是主观的想法,实际上许多僧人的俗务并不少于俗人。身住庙而心不在焉,又有何益?故云:“智者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又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所以关键只在当下:“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时无了时。”“休”者休其心也,非退休也,非住庙也。夏师诗曰:“力道须从境上练。”即是说从烦恼中锻炼自心。

十九、诫信念不坚,言行不一

两信均收到,君求法之心甚切,是优点。唯见解仍有偏差,故不能不予纠正。

正确者:一心靠定莲师心咒,坚决修下去。把念咒等同念佛,自念自听。这样好。好就好在,这是从众生生灭心入诸法实相的最易之法。余法虽八万四千,但皆无此容易。

缺点者:仍然有些信不及。信中屡提:“唯依尊无他”,可是实际上又去修“因是子静坐法”,实在言行不一。又想学大手印,而不知大手印已涵摄在三身法的仪轨之中。

劝君把心踏实下来,说到做到,“唯依”就是“唯依”,不要好高骛远,东张西望。一山看着一山高,则永无成功之日。

应知一句佛号一句咒,都具有一切法门无量无边之功德。禅定之法当然摄在咒中。只此一句,念念相续,这即是无上之定。

习定也可,但离开了三身法去学习“因是子”则不是好事。君现在可于法本中圆满第六之末,吽吽后练习入定。定不住时,则呸呸呸出定。另外,可按“因是子”中静坐之姿势,静坐念佛号,(莲师咒、长寿佛咒、观音咒均可。)要在一切时处,永不忘这一句。

一部法可以有无量的讲法,决定于受法者的水平,总之要以应机为最好。例如治病,以对症为最好。

劝君利用当前之机会全力提高水平,打基础,作准备。熟读“净土资粮”,并弄清楚三身法。病人应听医生的话,服药打针,不可自作主张。希望您在晚年,依止正法,往生净土。

二十、(一)谈止观(二)答咒语不应翻译

来信收到,问题解答不日另寄。

《童蒙止观》等乃基本功。静坐是上座修法之第一步。端身正坐,调气调心,清净安定之后,才开始修法,修法即是观也。若能于观中即寓“止”,始是止观并运之大法。

咒语具无量义,翻译为某一义,便是挂一漏万。并正因咒语之不可解,而是离知解之妙宝也。

二十一、劝于今生,讨个决断

您发坚固心,誓“依尊无他”,很好。我等都应在此生中讨个决断,不再拖泥带水,辗转六道。您欲退休,亦可。退休后,要摄心专修。关键是摄心,不是挑环境。既是娑婆,焉有清净之处。所谓修者,只是休歇此妄心。随时随地都应歇,都能歇。古云:“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时无了时。”您若退休,便是初步休去,应即歇去,莫再等待。所谓休歇者,“万缘齐放,一念单提”也。

我之《大乘无量寿经解》最近可印出两卷,盼细读。如能深入《大经》,信受奉行,决出娑婆。若念至一心,自得心开,则是带角虎也。有《净土资粮》与《大经解》时常展读,胜于晤面。有问题则写信来问。人在一起没有用,要心在一起才行。若能契心,则大事了毕。

二十二、答“上戒无戒”之正确理解

“上戒无戒”之语,应了达其中“无”字之真义。若误认无戒是上戒,则五逆十恶皆是持上戒之大善知识矣!盖上戒无戒者,乃善持戒者,严持净戒而不着持戒之相也。如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即“上戒”也,从心所欲则是“无戒”也。此乃圣者境界。若破戒凡夫,持此以为盾牌,掩护其过,则其愚甚矣。

至于净宗是否幼儿园,请一阅拙著《大乘无量寿经解》。

二十三、诫坚持己见

十二月十三日函收到。所提问题,暴露了您的真实水平。看来您之根器,对于无上密,目前尚格格不入。您不知愈高之法愈简单。诺祖有许多无上大法,都极简单,根本没有迎请、加持、灌顶等等这一套。

有时一部大法,根本不观咒轮,甚至不念咒,只观一个种子字。如果您遇着如是之法将怎么办?故老子曰“下士闻道大笑之。”又如叶公好龙,但所好者只是假龙,若真龙现出则吓死矣。盼望您之学密不要象下士与叶公。莲师三身法仪轨中,“自明智现”,本尊与坛城皆是自心显现,何等直接了当!还有什么迎请、四印与灌顶之必要。为了下士,才需要这些。您以下士自居,何苦来。上次已经指出,不要给法本上添东西。可是这封信,仍认为三身法“尚有需补充者”。可证您之成见十分坚固,如是学密则很难相应矣!

学密必须尊重上师,修法必须尊重法本,不能妄自增改。您认为法本不圆满,须补充,根本是轻法。轻慢大法,岂但不能相应,还深有罪。慎之慎之!最近这几封信,都是关键问题,不能滑过,应好好想想。(您所急需的,正是此类逆耳之言,只有这些才能救活您的慧命。)

二十四、劝老实修法,老实学般若

数函均悉,目前您课表可增加一项,即为多读《金刚经》与拙著《大乘无量寿经解》。

阁下之病在于执着,婆婆妈妈气太重。简单说来,则是一个“狷”字。狂、狷都不好,但狷者学大法则更难矣!且您年岁已长,岁月无多,学藏文来不及矣!目前只有老实学般若,使生起次第与大手印大圆满相结合,坚决求生净土,使习密与生西相结合。除此都是梦话,毫无出路,只是自欺欺人而已。目前可把一句咒当作佛号念,亦可把佛号当作一句咒念。观想便于摄心,是其殊胜处。但当前许多习观想之人,一到病重,便一点也观不成,劝君三复斯言。

如果真想于今生出生死之海,恐怕您还必须在您思想深处,痛闹一番革命!

二十五、劝真实用功

仁者年过花甲,不宜追求繁法。应节约时间,集中心力,直叩无上心要之法。

修法只宜一天比一天增进,应有定课,但不宜定得过多。其份量应可保证完成,同时则争取超额。仁者目前应持名与莲师法齐修,《金刚经》与《无量寿经》合参。行解相资,一心求生净土。

读《金刚经》不是要成为《金刚经》的专家,也不是像语文老师备课,把一字一句都能向学生交待明白。而是要依止此经,断除自己的妄执,开显自己的本心,也即是通达无上密的无上部份棗阿的(心地法门)。

学无上密,执着则学不成,狂放同样学不成。但应知孔子在狂与狷二者之中,宁可先选狂者;无上密亦复如是。狂者较近于道,是其长处。但狂者又每每易入地狱,是其致命之伤也。

我劝仁者还是以净宗为主,兼修密法。每日定课以持咒及持名为主。两者之和,每日至少应为二万。(蕅益大师开口便是三万五万,甚至每日念十万。)两经之中,您应以《无量寿经》为主,力求今生往生极乐。

二十六、诫求知解

仁者近来研究《金刚经》,颇为勤苦,前进一步,甚以为慰。但应注意切不可流于一般治学方法。一般以求解多知为目的,此实背道而驰。知解门开,则悟门塞。六祖不识字,只听了约半卷经,即“自家日生智慧”,压倒神秀国师,这才是善读经者。六祖之悟,即大密宗之且却(义为立断),故禅密一味也。

二十七、劝因标见月不可认标为月

唐译《金刚经》及《普贤行愿品》(均有注解)即付邮,两书皆奉赠,不必寄回。一切经论无非因标指月,贵在见月,不必在“标”上苦苦大作文章,学者最忌认标为月,如是则成为迷中倍人,不但终身不能见月,而且以标为月,正所谓错认驴鞍桥为阿爷下巴颏者矣。故须行解相资,一方面参究,一方面单提一句佛号或真言。念兹在兹,才可望稍解如来真实之义。净土法门乃圆中之圆,顿中之顿。经云:“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菩萨尚难得闻,况余人乎!又小本曰此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所难信者,端在“不可思议”四字,故非语言文字思维分别之所能知矣。《大经》甚深,慎勿等闲视之。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