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资料图)
他心通有种种不同,如果是已经证道的圣人,比如澍庵,(清代高僧,扬州人,年少出家,性格狂放不守戒,被住持斥责,决心潜心修持。闭关三年后出关,判若两人,为人谦逊,无人能测度他证得的境界。一次,他在茶馆喝茶,邻座的人在争论佛经,澍庵笑着说,你们都不对。说着,他一面背经文,一面作解释,满座皆惊。任何书籍,他没看过的都能背诵,人们称他为圣僧。)
澍庵从来没有读过书,然而不管别人问他什么书,都能背得清清楚楚,一字不错。原因在哪里?澍庵惑业断尽,彻底放下情执,心地清净犹如明镜,没有人问的时候,心中一个字也没有。倘若有人问的是那人自己曾经读过的书,时间长忘了,然而他的八识田中,已留有这些词句的影子,由于无明障碍,遮盖自性,所以他本人一点没感觉;澍庵有他心通,能在对方心识的影子中,看得明明白白,所以问什么答什么,一点不会错。即使问的人确实从未见过那本书,澍庵也能从其他见过那本书的人的心识中看到,然后为来者背诵。这就是把他人的心识作为自己的心用,不是他的心里真能记住这么多经书。凡夫不明白,觉得非常奇特,其实是业障消尽,智慧圆朗才能做到的。
《宋高僧传》记载高僧缄到王处厚家,王处厚正在很得意地读文章。问他读什么,王处厚说:“这是我考中进士所写的文章。
”缄和尚不信,问:“考试的时候那么紧张,你哪能写得这么从容整齐?”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本册子问:“这是你写的吗?”王处厚一看,正是自己当初考试时写的原稿,于是不好意思地解释:“我现在看的是后来修正过的稿子。”缄和尚说:“我就知道这不是你的原稿。”王处厚心里纳闷:“师父口袋里怎么会有我的文章呢?”缄和尚神秘地一笑:“我非但有这一篇,从你读书以来写的所有文字,包括信手涂鸦的,我口袋里全都有。”王处厚吓得不轻,不敢再问下去了。澍庵有他心通,但还没显示神通;缄和尚不但有他心通,还有大神通,能把对方心识中所显现的书,现出形象来给对方看,并不是真的在自己口袋里放了那么多东西。
版权所有:心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