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普贤菩萨
菩萨为何称名‘普贤’?
梵语‘输跋陀’,或‘三曼跋陀’,汉译‘普贤’。菩萨因何名为普贤?《悲华经》说:‘我行应当胜诸菩萨。宝藏佛言,以是因缘,今改汝字,名曰普贤。’对普贤一名的解释,历代大师各抒己见,今取唐宗密大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的解释。
一、约自体说: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
二、约诸位说: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
三、约当位说: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
普贤与文殊为释尊的二胁士,普贤侍右,主特定德门;文殊侍左,主侍德智门。表示如来教法是行解并进,定慧双修。
唐朝的清凉国师对此解释非常透彻。他在制华严三圣圆融观中.先明二圣三对表法:
一、普贤表所信如来藏。故《理趣般若经》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初会即入如来藏三昧。文殊表能信之心。《佛名经》说:一切诸佛,皆因文殊而发心故。如善财始见,即发大心。
二、普贤表所起万行,一切经中,皆说普贤行愿。文殊表能起之解。故弥勒对善财说:‘汝先得见诸善知识,闻菩萨行,入解脱门,皆文殊之力也。’
三、普贤表证空出缠法界。《华严经》说:身相如虚空故。善财见之,即得智波罗蜜者,依体起用故也。文殊表能证大智,显其有智方证理故。
然此二圣,各相融摄,依体起行,行能显理。
普贤与文殊,象征学佛要有信有解。信而无解,信即无明;解而无信,解是邪见。因此,这二位大菩萨,在释尊的常随菩萨众中是不能分离的一对。
普贤行愿(十大愿王)
《华严经.入法界品》,菩萨自说过去的行愿:
善男子!我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杀微尘数劫,行菩萨行,求一切智。
善男子!我于尔所劫海中,自忆未曾于一念间不顺佛教,于一念闲生嗔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别心,远离菩提心,于生死中起疲厌心、懒惰心、障碍心、迷惑心。唯住无上不可沮坏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善男子!我庄严佛土;以大悲心救护众生,教化成就(众生),供养诸佛;事善知识;为求正法,弘宣护持,一切内外,悉皆能舍。……我所求法,皆为救护一切众生。一心思维,愿诸众生,得闻是法。愿以智光,普照世间(世间智),愿为开示出世间智,愿令众生悉得安乐,愿普称赞一切诸佛所有功德。(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八十)
四十卷本华严中,第四十卷一般称为《普贤行愿品》。经文是普贤菩萨为菩萨众说的,先长行,次偈颂。长行中揭示了普贤菩萨十大行愿: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顺趣而入……则能成就普贤菩萨诸行愿海。(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
现对十大行愿略释如下:
一、礼敬诸佛:礼敬指生恭敬心,这于身口,遍行礼拜。即心观想,身礼拜,口称念:‘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及十方法界常住诸佛’。在顶礼时,达到一心不乱,五体投地,深入法性,离能所想。如偈说:‘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阿弥陀佛影现中。我身影现弥陀前,头面接足皈命礼。’是则内佛外佛,同一实相,随一一礼,若佛若礼,重重无尽。自觉我身前有诸佛,诸佛前有我身。即是一一尘刹中皆有佛,一一佛前皆有普贤。一一普贤皆悉合掌礼拜。则一普贤之身,遍入一切普贤身内;一切普贤,皆摄归一普贤身内。正如《大般若经》说的:‘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二、称赞如来:称即称颂,赞即赞叹。如来,佛的十号之一。如者如如不动,指不生不灭的心体,湛然寂照,亘古今而不变。来即去来,谓知如不动的心体,能生起万德。即于无去无来中,能去能来。佛有三身,称赞法、报、应三身的偈颂:‘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称赞法身佛的偈颂:‘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称赞报身佛的偈颂:‘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称赞应身佛的偈颂:‘堂堂黄金相,巍巍不动尊,天上与人间,无不咸恭敬。’称赞如来相,以身业礼,以口业赞,以意业敬,是为三业供养如来。
三、广修供奉:广指所供之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普贤菩萨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悉皆供养。供养之物有财供养与法供养。财供养:有内财与外财。内财,如《法华经》说:用身、口、意三业敬供养,即礼拜赞叹供养。外财,指金钱田舍等。修行者具大悲心,随缘能施,尽心供养。即一香一华,亦称理成就。如偈说:‘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菩萨二乘僧。’法供养:以如来正法,开示众生,转迷启悟。如以‘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逢人即劝,逢人即念,是为法供养。吾人广修供养,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如法供养,可先劝一家,由一家及他家,从一方及十方。普贤菩萨,称性起修,一字一句,周遍法界。
四、忏悔业障:吾人由身、口、意而造十恶,由十恶而招致六道轮回之苦。如《行愿品》说:若此恶业有体相。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吾人即有业障,必当早求忏悔。帜者纤其前愆,悔者悔其后过。忏悔的最好法门,莫如念佛。经云:‘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又云:‘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故人能念佛持咒,则业障自除。且念佛法门,无论利根钝根,业轻业重,但肯信愿持名,不无往生极乐世界。
五、随喜功德:功德分二种:一者世间有漏功德,如慈善业、造桥修路、斋僧建寺等。二者出世间无漏功德,知了生脱死,广修六度四摄等。对这两功德,有力的则助力,无力的则赞叹,随喜而修,切不可讽刺打击,嫉妒诽谤。学习普贤菩萨随喜净土法门的精神,称赞阿弥陀佛的功德。
六、请转*轮:如来说法,一句一字,皆从菩提心中流出;大众闻法,一句一字入闻,皆转入心中而成妙法,现在释迦已灭,弥勒未生,我们应请大法师代佛说法,即请转*轮。法师转大*轮,能使人去恶向善,转凡成圣,说明请转*轮当有不思议的功德。
七、请佛住世:释迦灭后,弥勒未生,何能请佛住世?当知是心作佛,即心即佛。众生心净,见佛常住;众生心垢,见佛涅槃,若人念念在佛,即时时请佛住世。勤修六字洪名,净念相继,则佛常映心中。如经说:‘心佛即众生,是三无差别。’
八、常随佛学:我们时时以佛为学习的榜样,对佛的教法要依教奉行。总之,要诚心亿佛,从因至果,引得心智,随之而学。常常如此,始终不变。
九、恒顺聚生:以大悲心,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对任何众生,都要承事供养,如敬父母乃至如来,等无有异。要求做到以下四点:于诸痛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困者令得宝藏。
十、普皆回向:菩萨作一切功德,都是为了一切众生,真正做到专门利人,毫不利己。怎样回向呢?经文中说:‘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悉智不成;所修书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回向的内容有三种:
一、回自向他:凡作一切功德,悉当回向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
二、回向因果:将自己日夜所念的佛号和每日课诵,为众生回向往生极乐净土。
三、回事向理:从理论上认识,所作的一切功德,即因缘所生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佛说功德,即非功德,是名功德。
我们学习普贤菩萨十大行愿,要牢记弘一法师书写的两句话:‘愿得普贤真妙行,常乐利益诸众生。’
普贤十忍
在《华严经.十忍品》里,普贤为菩萨摩诃萨提出十忍,若得此十忍,即能于一切佛法无碍无尽。
一、音声忍:菩萨对佛所说一切,不惊不怖不畏,深信悟解,爱乐趣向,专心亿念,修习安住。
二、顺忍:菩萨能于诸法思维观察,平等无违,随顺了知,令心清净,正住修习,趣入成就。
三、无生法忍:菩萨不见有少法灭。何以故?若无生则无灭,若无灭则无尽,若无尽则离垢,若离垢则无差别,若无差别则无处所,若无处所则寂静,若寂静则离欲,若离欲则无作,若无作则无愿,若无愿则无住,若无住则无去无来。
四、如幻忍:菩萨知一切法,皆悉如幻,从因缘生。于一法中解多法,于多法中纬一法。菩萨了达诸法如幻已,则了达国土、众生、法界、世间,悉皆平等,了达佛出现平等,了达三世平等,成就种种神通变化。菩萨虽成就佛国土,知国土无差别;虽成就众生界,知众生无差别;虽普观法界而安住法性寂然不动;虽达三世平等而不违分别三世法;虽成就蕴处而永断所依;虽度脱众生而了知法界平等;无种种差别;虽知一切法,远离文字,不可言说,而常说法,辩才无尽;虽不取度化众生事而不舍大悲,为度一切转于*轮;虽为开示过去因缘而知因缘性无有动转。
五、如焰忍:菩萨知一切世间,同于阳焰,无有方所,非内非外,非有非无,非断非常,非一色非种种色,亦非无色,但随世间的语言显示。菩萨如实观察,了知诸法,现证一切,令得圆满。
六、如梦忍:菩萨知一切世间如梦。譬如梦,非世间非离世间,非欲界,非色界,非无色界,非生非没,非染非净,而有示现。菩萨观一切世间,悉同如梦,无有差别。
七、如响忍:菩萨观如来说法声音,悉同于响。虽非内非外,非内外出,而能示现善巧名句,成就演说。譬如谷响,从缘所起,而于法性,无有相违。菩萨观察一切众生,以广长舌相而为演说,其声无碍,遍十方土。菩萨虽知声无起而普现音声;虽知无可说面广说诸法。妙音平等,随类各解,悉以智慧而能了达。
八、如影忍:菩萨非于世间生,非于世间没;非是世间,非出世间;非修菩萨行,非舍于大愿;虽常行一切佛法而能办一切世间事;不随世间流,亦不住法流。譬如日月男子女人。于明镜等清净物中而现其影,影与明镜,非一非异,非离非合。菩萨亦如是,于无二法中,分别二想,善巧方便,通达无碍。菩萨成就此忍,虽往诣十方国土,而能普现一切佛刹,亦不离此,亦不到彼,如影普现,所行无碍。
九、如化忍:菩萨观世出世间法,一切如化。观世间染法如化者:一切众生意业化。觉想所起故;一切世间诸行化,分别所起故;一切苦乐颠倒化,妄取所起故;一切世间不实化,言说所现故;一切烦恼分别化,想念所起故。观出世间净法化者:清净调伏化,无分别所现故;于三世不转化,无生平等故;菩萨愿力化,广大修行故;如来大悲化,方便示现故;转*轮方便化,智慧无碍,辩才所说故;菩萨行知化忍,能不住世间,不离世间;不住于法,不离于法。菩萨安住如化忍时,悉能满足一切诸佛菩提之道,利益众生。
十、空忍:菩萨了知一切法界、一切世间界、一切法犹如虚空,以无想、无起、无二故。一切众生行、一切佛、一切佛力犹如虚空,以无所行、无分别、无差别故。一切禅定、所说一切法、一切佛身犹如虚空,以三际平等,不可言说.无著无碍故。菩萨修空忍,能证知一切诸法而无分别;严净一切佛国而无所依身。通达一切波罗蜜,普坐一切金刚之座,普发一切随类之音,为一切世间,转于*轮,未曾失时。
耳识圆通
在《楞严经》里,普贤菩萨自述,已曾与恒河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诸佛都以普臣为榜样,教菩萨众修普贤行。修普贤行,须先悟毗卢性海,然后才入普贤行门。
佛问圆通,普贤答说:最初本因,但用耳识,随念分别,能发智慧光明,普照群机,得大自在。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普贤即时乘六牙白象,分身千百,至其发心者面前,与之相见。纵然彼因障深,看不见我 我也会暗中为他摩顶,护持安慰,使他所愿成就。
修行圆觉清净境界
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普贤菩萨为与会诸大菩萨及末世一切众生,问释迦牟尼佛,提了四个问题:
一、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二、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三、若诸幻性,一切尽减,则无有心,谁为修行?
四、若诸众生,于生死中,常居如幻,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佛分别回答四个问题:
修大乘者,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圆瑛老法师认为‘远离’二字,即是修法。乃用止观之功,先止息攀缘,亡情息念。次观察诸法,虚妄不实。以此止观之功,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修大乘者,不仅远离幻境,以幻心离幻境的‘幻心’也要远离,以达到尘亡根尽的境界。
修大乘者,离了幻心后,还要离掉以幻心的‘幻智’。离了幻心,若爱幻智,亦即心病,故复当远离。
修大乘者,离了幻智。心中若有一个离字(即空),也要远离。最后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佛一口气说了四个离,离境、离心、离智、离空。层层剥尽,步步升高,由浅及深,行布分明,直到诸幻灭尽,寂灭现前。
灵山会上誓愿守护《法华经》
佛在灵山会上说《法华经》时,普贤于宝威上王佛国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菩萨共来听受。普贤在会上提出:如来灭后,善男子、善女人云何能得是《法华经》。若人能做到下列四点,必能得到是经:为诸佛护念;植众德本:入正定聚: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普贤又在会上表示:世尊灭后五百年际,有人受持是经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稳。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当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俱诣其所,供养守护,安慰其心。是人若坐思维此经,我复乘象王至其人前。是人对《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得见我身,甚大欢喜。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受持、读诵、书写此经,一心精进,满三七日,我当乘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若人爱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是行普贤行,为诸如来摩顶受记。若但书写,是人命终,生忉利天;若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升兜率天弥勒菩萨所。
释尊对普贤护法精神,表示赞叹:‘汝已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深大慈悲。从久远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提心,而能作是神通之愿,守护是经。’
普贤道场峨嵋山
《华严经》有善财童子伫立妙高峰上,观此山如满月,大放光明,因此峨嵋山又称‘大光明山’。峨嵋山在晋代创有六大佛寺。晋隆安三年(西元三九九年)慧持和尚从庐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贤寺,供奉普贤菩萨。传峨嵋山成为普贤菩萨道场,即由此而来。
宋太宗派大夫张仁赞,以黄金三千两,购买赤铜铸造普贤骑象铜象一尊,高七.四米,长四.七米,净重六十二吨。普贤像头戴五佛金冠,身披袈裟,手执如意,神态庄重,趺坐象背上。大象造型逼真,四肢健壮,粗鼻下垂,目视前方,似欲留步远行。整个铜像,铸造精良,实属罕见。伏虎寺是峨嵋山最大的佛寺,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寺内‘华严铜塔’铸佛像四千七百余尊及《华严经》全文。
峨嵋的最高处是金顶,上建金顶寺,威镇全山。金顶寺又称‘光明寺’,因山顶常光明得名。每到午夜,在金顶上看群峰中有千百万点晶莹闪耀的光亮,从山沟里慢慢地升起来,像一盏盏明灯,忽上忽下,灿若明星,人称此奇景为‘万盏明灯朝普贤’。近年以来,我曾两次陪美国华侨和工作者,朝礼峨嵋名山,亲临其境。心身泰然,得大饶益。
为了大家时常思念,时常诵习,时常发愿,时常实行普贤十大行愿。现抄录十颂,以便修学。
一、礼敬诸佛:所有十总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体尽无余。
二、称赞如来: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贤佛甚深功德海。
三、广修供养: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四、忏悔业障: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忏悔。
五、随喜功德: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六、请转*轮: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轮。
七、请佛住世: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八、常随佛学: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我愿常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九、恒顺众生: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众生乐,我常随顺诸众生,圆满无上大菩提。
十、普皆回向:所有礼赞共养佛,请佛住世转*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版权所有:心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