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道老师:圆满教育的理念
八十 代初,耶舍 嘛这位佛教的高僧提倡 「圆满教育」。十几 ,经由一群 师、家长在 同国家、 同环境 热心的尝试与开发,此一新教育 在价值、意义的层次上已获得肯定,而且 管在 系统化或方法具体化, 方面都有明显的进展。「圆满教育」,从其精神内涵和基本信 看,是以大乘佛法为 足点, 过在形式上却 属于一般所谓的宗教教育,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在弘扬某一个宗教或教派的教 而已。「圆满教育」的目标可以从四个角 阐释:让任何人都明白苦是怎么避免的, 又是如何获得的;让任何人都珍惜每个个人具有的无限潜 ;让任何人对一 现象相互依靠的事实以及这原 的道德意义都清楚;在任何人的心中无分别地培养慈、悲等重要的品德。当然,这些目标 讲空 的 想,而是有根据的。首先看 苦得 的主题。依佛法的认知,痛苦的经验渊源于自己过去所造的负面 为,而快 的感受 自过去的正面 为(即善业),换 话 ,苦 都为个人的业所决定。那么,业当中代表心 活动的意业角色最重要,因为它有 导身体、语言 为的地位。所以无 是痛苦的折磨抑或舒适的享受,各种各样的 同经 、遭遇终究都跟人的心 有关,而有关心 的分析,佛法 提供的资 (这特别指阿毗达磨的部分)比现今西方心 学还详细、深入。 要「让任何人都明白苦是怎么避免的, 又是如何获得的」,就是建 在佛教心 学的基础上, 明个人的经 取决于贪着、瞋恨、嫉妒、悭 等等负面的心 因素以及关怀、 悯、慷慨、智慧等等健康的心态。这样的一个认 跟一般把问题投射向外,将一 如意归咎于别人、社会、制 等等的作法完全 同。后者只能产生 严重的 满,甚至于因情绪化的加深而导致破坏性的 为, 仅没有解决问题,且以 性循环的方式激起 多争议、困难、痛苦等, 如前者从心 科学的概 着手,致 于内心的调整,而引发出内外的净化,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极正面的意义。至于圆满教育第二个目标──「让任何人都珍惜每个个人具有的无限潜 」──是要从自、他 个层次去 解。针对个人,在一个充斥竞争、无情淘汰的社会 ,认 到自己拥有无限潜 的事实,能够有效地平息「我 」这个认定所带 的种种自卑、消极、无 与绝望,将自 自弃的危机扭转过 ,而赋予个人应有的自尊心。那跟自大很 一样,因为自大指的是一种虚幻、 实际的自我膨胀。它基于无明,为贡高、傲慢等 健康的心 因素所滋养,是个典型的烦恼,依上面的分析,只会产生痛苦,而自尊心 自对「无限潜 」的认同。所谓「无限的潜 」,照佛法传统的用语讲,等同佛性,是每个人(严格 是每个众生)具备的成佛的潜 。由于佛性的关系,个人的潜 是无限的,因为佛陀的功德、威 、事业等,都无 无边。
有 那么一个认 之后,即使对心中烦恼还做 到善巧的调伏,但最起码确定,那些 健全的心 是会消失的,所以「我就是那么差」之 的 头毕竟站 住脚。由此 但充分肯定自己的生存有意义,且 能够推 到他人的身上──自己有佛性,别人亦然──,进而对其他生命体生起尊重的心。这在侵害、 之气 着校园甚至整个社会的今日何等重要!对一个接受「每个个人具有无限潜 」的家长或 师而言,没有一个孩子或学生的本性是「坏」的。此一 帮助他在面对 为、言词、心 有偏差的儿童、青少 时,先调整自己的心 反应,避免同样陷入烦恼的 沼,而跟本 该关怀的对象展开长期对 的战争。众生具有佛性的信 赋予教育者勇气与 ,为 启迪对方善的一面,忍受其许多 合 的表现,而 至于失去 观、积极的态 ,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实属 可或缺的补给。在本质上从 性的角 去尊重别人是一件事,而对具体的个人现实中给予尊重是另外一件事。二者都重要。其中后者,圆满教育就从一 现象相互依靠的思惟去观察、面对,也就是传统佛教所谓的「缘起」。据此,世界上没有任何现象是独 、自主存在的,任何世间的法都依赖其他现象才产生。这个原 非常科学,而 限于物体──人与人之间、人和其余生命体之间,都是缘起的关系。换 话 ,我活在这世界上,端赖许许多多 是我能够控制的因素与条件。我既然珍惜我的生命,当然也应该珍惜帮助我维持生命的众多条件。这种伺察的方式跟生态学的 十分相应,也同样获得牵涉到道德的结 ,亦即三藏圣教处处强调的「 害」、「十善」、「戒」等。体察到缘起的真谛,就知道个人的 为影响到整个环境。自己的存在既然靠此环境,而环境 其他生命的存在同样靠我的「 害」,个人在身、语、意的活动上就有所节制。当然,有情间的互动 仅是消极的 作 ,且 有积极从事正面活动的一面。这就引导出圆满教育最后一个目标;让任何人的心中培养出慈、悲等德性。圆满教育阐扬大乘佛法的精神,所以对一 众生平等地负起普遍、没有歧视或偏好的责任 ,努 让他人发挥其最善的一面,诸如爱心、耐心、布施之心等等这些人 最珍贵的财富,尤其是关怀有情的悲心和断除无明的智慧。重点在于儿童、青少 内心能够生起这些功德,而 在于佛门是否增加一些信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