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陀菩萨是佛教二十四诸天之一,为佛教的伽蓝护法神,也被成为韦驮天或者建陀天。韦驮天虽然尊称为菩萨,实际上却并不是佛教的菩萨,而是护法神。从佛教的内部关系来看,韦驮天位于欲界,镇守东胜神州、西牛贺州和南瞻部洲,位在欲界忉利天之主帝释天之下。二十四诸天为佛教护法天神的首领,而菩萨则是大乘佛教果位的得道者,两者差距巨大。有意思的是韦驮天的来历既不是佛教自创,也不是印度教引入,而是从婆罗门教流传出来的,却在中国佛教信徒中有着非凡的影响力。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韦驮天的前世今生。
韦驮天韦驮天来自于南印度婆罗门教的护法神,后来婆罗门教在北印度分流成印度教时继续保留了护法神的位置。佛祖释迦牟尼在印度教教义的基础上创造了佛教,韦驮天继续转入佛教成为护法神。佛教在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期进入第一个兴盛的高峰。诗歌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讲得那个佛教兴盛的时代。由于受到中国道家文化的影响,此时汉传佛教也在内部关系架构上进行了改变。隋朝时期天台高僧智者大师在制定寺庙祭天仪轨时选取了二十为护法天神,称之为二十诸天,而韦驮天便是这二十位护法天神之一。
二十四诸天二十诸天本身是古代婆罗门教护法神的首领,其具体由哪二十位天神组成众说纷纭,在印度教中说法就更多了。而汉传佛教中一般以天台高僧智者大师制定的仪轨为准,至今流传了一千多年。至明代以后,汉传佛教又引入了四位道教天神,并称为二十四诸天。韦驮天在二十四诸天中排名第九位,是位于欲界镇守三大大陆的护法天神。护法天神在佛教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佛教的各处寺院财产,保护传教的僧人,降伏与佛教为敌的妖魔等等,其地位比佛教高层的菩萨远远不如。可是韦驮天在中国民间却有着菩萨之称,这与他的一些传说密不可分。
佛祖在佛教的护法神中排名前两位的便是大梵天和帝释天,他们二位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左右胁侍,在佛祖讲经时他们二位便站在两旁伺候着。其中帝释天为佛教三界中的欲界之主,居于须弥山顶,被称为忉利天王,统率欲界诸天护法神。韦驮天镇守东胜神州、西牛贺州和南瞻部洲,是帝释天的部下。传说在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诸天神商量火化遗体,收取舍利建塔供养。帝释天按照佛祖允诺,以七宝琉璃瓶取佛牙单独供养。帝释天收取佛牙以后,被隐藏在附近的罗刹鬼盗取了佛牙。韦驮天当场出手抓获罗刹鬼,取回佛牙,因而受到诸天神尊敬。
金刚杵在汉传佛教的典籍中,很多韦驮天的故事都与扶持佛教弟子,和引导愿意学习佛法的人有关,因此成为二十四诸天中保护佛教弟子的代表。在佛寺中韦驮天一般被安置在天王殿的大弥勒佛背后,背对山门面朝大雄宝殿,手捧降魔金刚杵,以赤子之心拜佛。有意思的是,韦驮天塑像手捧金刚杵的不同姿势也代表了本地寺庙的规模,和接待云游僧人的规格。如金刚杵在肩表示“此为大庙,可免费食宿三天”,金刚杵在胸表示“此为中庙,可免费食宿一天”,金刚杵落地表示“庙宇太小,不接待云游僧人”。
韦护由于韦驮天在故事中对佛教弟子非常照顾,所以在僧人中的声望很高。而这种声望随着佛教居士的增多也流传到了民间,民间逐渐给其加上了菩萨的尊称。随着这些关于韦驮天的传说越来越多,明清时期的很多小说都将他引入其中。在著名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作者就以韦驮天为原型打造了阐教第三代弟子韦护,其手中的金刚降魔杵便是最显著的标志。韦护在故事中出场的机会较少,但却立下赫赫战功。先后杀杨文辉、败吕岳、杀张魁,表现除了极强的战斗能力。他也是小说最后七位肉身成圣的阐教弟子之一,可见作者对其的看重。
张魁在封神演义的小说中,作者给韦护安排了一个师傅叫做道行天尊,是阐教十二金仙之一。韦护身为阐教第三代弟子,按照师傅的命令加入到姜子牙的大营之中,与商朝大营的各路截教神仙展开战斗。韦护与金吒和木吒一样,一出场就有明显的佛教特征,不乱是武器法宝,还是定场诗和赞歌都指明了他将来会成为佛教护法神的结局。应该说韦驮天在明朝时候对佛教信徒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身为道教弟子的陆西星能在自己的小说中写入这么佛教护法神,可见其在民间的拥护者和影响力也是足够大的。
姜子牙在佛教之中,韦驮天的地位不算很高,即便是在护法神中也只能算中等,然而他的名声却远远强于护法神之后的大梵天和帝释天。这是由于他所代表的传教和求学文化与中国古典文化非常合拍,尊重教育的中国古人更容易接受这种外来的天神。
而在二十四诸天中绝大部分天神在中国民间籍籍无名,就是因为其传说故事中代表的含义让让中国古人难以接受。因此这些神只能在佛教内部流传,而无法在民间收获到大量的信徒。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不论这些天神来自哪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版权所有:心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