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念诵网

贤书:北京龙泉寺沙弥日志(44):福慧营

发布时间:2023-07-20 10:07:18作者:念诵网
贤书:北京龙泉寺沙弥日志(44):福慧营

沙弥日记(44)

每年,法门举行福慧营的活动,由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报名参加,到寺院里跟高僧学习禅修、听经闻法,寺院里也会请很多社会各界有学养、有智慧的专家、学者为年轻人谈生活、谈生命。今年有香港理工大学潘宗光教授的讲座。

是对青年人非常了不起的一种生命教育方式。

多年前,曾经在中国中央电视的一档栏目里看到过一个讲述日本大学生毕业典礼的纪录片,看完后非常震惊,在那场毕业典礼上,前排就坐的是学校的领导、老师还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位文学家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带领学生们朗读一段话,大致的内容是,毕业后要奉献社会,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为弘扬日本文化而努力,为人类的和平而努力。

朗诵中的学生全都泪流满面,我在电视机前也感受到了那种殷重、庄严的气氛,不仅深为感动,也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差距。

法门寺的福慧营有一个开幕式,来自全国给地数百名青年朋友也有一段誓词,这段誓词的大意是要成为创建和睦家庭一分子,要成为创建和谐社会的一分子,要成为世界和平的一分子。数百人齐声朗诵,非常感人。

这个福慧营最早是在福建莆田广化寺创办,现在在法门寺举行。听师父随谈中提到,莆田广化寺因为所在的城市很小,外来人少,更具备保护传统丛林的条件,所以,这个寺院定位为一个传统寺院;同样是他住持的法门寺因为有佛指舍利并出土了大量唐代文物,定位为朝圣寺院;龙泉寺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则致力于建设成一个现代的、国际性的汉传佛教丛林。

我相信,历史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确实是需要宗教家对各种社会思想进行整合,调解,化解纷争,站在宗教的高度去解释历史。

福慧营中的青年人在强烈的文化、宗教气氛中都非常感动,我一度认为,除了娱乐和流行,如今的年轻人已经不能被感动了,因为,连我自己也不是一个容易感动的人,麻木得太久,所有的爱的思想、慈悲的思想、使命都会被我们的第一念质疑,怀疑其造作,怀疑其别有用意,怀疑其虚伪。

我的一个诗人朋友有过这样的诗句,让我很难忘,他说,还能被感动的人,是好人,还有泪水的人,是好人。

我相信,理性是从感性而来的,如果感性都丧失掉了,那么社会就很麻烦,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民众不能只是依赖电视晚会里艺术化的感动,还需要骨子里的那种责任、使命、激情、感动,然后通过系统而高级的教育逐步上升至智慧的理性。

青年人需要在他们青春的生命中留下从感动到智慧的教育痕迹,而不仅仅是技能的培养和教育、知识的积累。正如誓词里说的,从和睦的家庭开始,到和谐的社会,再到对世界、人类的贡献。

我相信,在佛法中可以找到这些。只是,推动这一切的,不能仅仅只是一个宗教家带着他的弟子们忙碌,所影响到的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手工业者、商人都有这样的责任,不是为了那些口号般理想,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父母、亲人,自己的企业,自己的事业、乃至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能够健康,能够快乐。

多一人发心,就多一份力量。

福慧营组织了第五届,一届几百人的话,也就几千人,算上莆田广化寺的,上万人吧,这一万人放在整个中国,并不算多。而且,很难说,社会的滚滚洪流不会重新淹没掉其中的很多人。

倘使福慧营的活动内容,精彩的生命讲座能够被更广泛地传播,那就不一样了。必然会利益更多的人。

我的恩师赖以传播其思想、价值观的这个网络博客,累积多年,其点击率也就五百多万,每一篇文章只有区区一千人左右。

我的一个出版社的朋友告诉我,现在的写青少年情感、言情、魔幻的畅销书发行量极其惊人。甚至还有很多大量描写情色的书籍在市场上倍受追捧。

我原以为这些书的读者只是青少年,后来发现,很多中年人也读,不是说这些书不好,而是这些书会让我们从烦恼走向烦恼。对我们的生命没有什么本质的帮助,乃至有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用这些时间、精力去接受更高一些的文化信息对我们会更有好处。

影视、娱乐、报刊、出版等等文化传媒、事件乃至教育本身都身陷世俗化的泥潭里,作者和受者都难以自拔。

我的观点是这些世俗娱乐的东西存在是正常的,但还是应该有个平衡,过多过滥对我们的身心确实有不好的影响,尤其是对下一代的教育。这个问题最棘手的地方在于不能用行政去干涉,但任其市场化、经济化只能是没有底限地堕落,所以,我个人认为,最为妥当的方式使靠宗教的力量。

按照佛法的理论上讲,这就是众生的福报不够。社会的现状应该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呈现。

佛法还讲因缘,想改变一个结果可以通过改变因缘来实现,一个缘一个缘地改变,一步一步地走,其实,我觉得,这确实是一场无比艰难几乎看不到任何胜算的棋局。对手就是我们内心的烦恼,我们与它斗智斗勇。

要是有个主流传媒的缘分横空出世,那就太好了。

但是,还需要足够的僧才为保障,偶尔想起来,也有点伤感,年龄太大了,已然四十岁,所剩时间已经不多。至少耽误了十几年,这十几年基本都浪费掉了。四十岁,学二十年,六十岁了,还得身体很好的情况下,能干几年,然后最多也就能在庙门口搬把椅子坐着,供人参观,给人点信心。

这时候就想起来寺里那些二十多岁就出家的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实在是了不起,十几年之后,有可能就是他们把整个局面翻转过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