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达摩一苇渡江,初到汉地时曾赞叹“东土神州,好一派大乘景象!”汉地佛教自隋唐以来,尽管宗门众多,但都是以大乘佛教为主。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花鸟虫鱼,乃至于人,都具有平等无二的佛性,所以除去佛经中记载的诸佛菩萨,生活中救危扶困的善人也被人称为菩萨。比如广为世人熟知的布袋和尚、布袋罗汉,他们究竟是不是同一个人呢?
布袋和尚,五代梁时著名僧人,明州奉化(或谓四明)人氏,姓氏、生卒年均不详。自称契此,号长汀子。世传他是弥勒菩萨的应化身,平日以杖荷一布袋,见物则乞,人称布袋和尚。有一首偈:“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可为其一生之写照。《景德传灯录》第二十七卷记载,布袋和尚身材肥胖,皱眉大腹,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均贮于囊中,时人称为长汀子布袋师。师能示人吉凶,颇能预知时雨。梁代贞明二年三月,师将示寂,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磐石上,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入寂。其后,有人于他州见师负布袋而行。世人以其为弥勒之化现,江浙之地多画其像,流传于世。又传至日本后,成为日本信奉的七福神之一,民间多祭祀之。
布袋罗汉,十六罗汉之一,又称为因揭陀尊者。此圣者与其眷属一千三百阿罗汉住于广胁山中,护持正法,饶益有情。唐代禅月大师贯休绘制其像:杖藜倚肩,左手托经,垂头注视,右手掐珠。苏东坡曾赞其形象:“捧经持珠,杖则倚肩,植杖而起,经珠乃闲。不行不立,不坐不卧,问师此时,经杖何在?”又有一种传说,因揭陀原是印度一位捉蛇人,捉蛇是为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后拔去毒牙,放生于深山中,因发此善心而修成正果,他的布袋就是用来装蛇。
由此可见,布袋罗汉和布袋和尚这二者,虽然不是同一个人,但确实有一定关系。尤其布袋和尚,在历史演变中,特别是布袋和尚,因为其笑口常开、无忧无虑,普度世人,乐观豁达的性格,深受人们喜爱,渐渐演变成了弥勒菩萨的化身,甚至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比弥勒印象更深刻。至于布袋罗汉,在一般人眼中,也容易与布袋和尚混为一谈。
版权所有:心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