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对于“四大皆空”这个成语,很多人都是熟悉的。其实这个不仅仅是成语,在佛教中,关于四大皆空也是经常被提起的。不过我们要知道有一个词非常容易引起人的误解,这个词就是“空”。空,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就是什么都不存在,什么都没有了。
其实很多人认为空和有是对立的:人活着就是有,死了就是空;钱在手就是有,钱花出去就是空,这是相对空。还有人认为反正都是空,什么都没有意义,所以什么也不去做,沉空守寂,死在那了,这是断灭空,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如果那样的话,还吃饭干什么呢?认为“万法皆空”而对一切失去兴趣,是过于偏向空的一面,执于空,而忽视了“缘起有”的现象,非为中道。诸法无自性,而体用皆众缘和合。性空现缘起义,能够起到作用。修正见最关键的法要:初学者应特别重视幻有,否则易落入断灭见。修行佛法要先发愿,然后从因果罪福开始,福慧双修。
从佛法观点来看,有和空其实是不对立的,是一体的两面。 大乘佛教所揭示“空”的思想,不是虚无空洞的空,不是拨无因果的空,不是完全否定现实存在的空,更不是目空一切的空,以及空口说大话而不干实事的空,而是旨在教人清空无始以来所积聚的烦恼垃圾,抛空主观上所存在错误的成见、偏见,卸空情绪上多余的负担与压力,扫空所有虚妄颠倒的分别执著,然后还给你一片清净光明而又具有妙用无穷的真空,那才是大解脱,大自在。
佛教说的空,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没有固定不变的实质。这些存在,本质就是空无自性的,所谓当体即空。色和空是一体的两面,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为什么说色即是空?比如,手机就是一种物质的存在(色)。但手机又是什么?不过是一堆材料的组合。离开组成手机的各种元素,还有没有手机呢?其实是没有的。也就是说,客观上根本没有不依赖条件而独立存在的手机。事相本来没有自体,当下即空。不用离开事相就是空。杯子放在这里,不需要把杯子拿掉就是空。因这这个杯子本身并没有,它是由因缘合和而成。杯子本身并没有,房子本身也没有,就连我们的身体本身也没有(也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一切相都是因缘合成的。所以不用离开事相方能修行,事相本身就是空,不需要离开世间就能修行圆满。
所谓的空,是指万事万物没有实在不变的自性,但不否认缘起因果的显现与作用,诸法都在随着因缘而改变,没有天生而成、永恒不变的自性。 佛教中的“空”并不等于“没有”,而是指万事万物永远在变化之中,没有实在不变的事物。正因为这种随缘生灭的特点,所以因果才能成立,“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缘起有而本性空,非空非有,乃中道实相。一切有为法,皆依赖众多条件和合而生,这就叫“缘起”。诸法无自性、无自相,是谓“真空”;而其体用皆众缘合生,是谓“妙有”。现象有,本性无;唯有众缘,实无一法。所以,既不能堕入断灭的绝对空,又不能牢牢系着实有不变的常执。诸法本性空,缘起有。“空”不否定缘起的作用,也不泯灭因果,不可沉“空”而废“有”。初学者应当在皈依、业果方面着力,培养宗旨、断恶修善。越学空宗,佛不随喜。
唐朝道宣律师《净心诫观法》说:“佛法大海,无智莫入;宝台千仞,非阶莫升。始入道门,未修戒定,越学空宗,佛不随喜。”弘一大师曾说:“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著空之见。此乃大误,且极危险。未达空性之人,口说空性,实则于爱处生爱,嗔处生嗔,慢处生慢,痴处生痴,只是自欺欺人而已。讲“空”要非常小心,切忌落入顽空,顽空,就是执著于空,是对“空”的误解。佛经上说,“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因为“有”的见解虽然不究竟,但还知道要修善业,还能得善果。如果错解空性,执著空见,认为一切皆空,无因无果,就随意作恶,果报定在地狱。
佛法是对治法,每一个法都是为了对治一种烦恼,而并非一个绝对的观念。说“自性空”是为了对治执着,说“缘起有”是为了对治恶取空,当烦恼渐消、智慧渐增时,便能够体悟到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中道实相。佛法是悲智双运,二事兼用。虽观一切空,而不舍众生;虽怜愍众生,不舍一切空。广行一切利生事业而不著,亦不取相。佛所证得的是妙有真空。初入门菩萨虽然知道色法与心法不二,但还不知道有妙用。如能知道色相妙用无边,利用色相就是真空妙有了,比如五蕴(色、受、想、行、识)是遮蔽我们本性光明的坏东西,所以要‘照见五蕴皆空’。但反过来五蕴又是妙用。成所作智就是利用五蕴来成就一切事业。佛正是利用色、受、想、行、识来度脱众生,这样五蕴反过来就成妙用了。初入门菩萨对空的理悟上还差这么一层,所以还不究竟。要到佛所证得的妙有真空,真空妙有,有就是空,空就是有,这才究竟。
上面就是关于四大皆空中的“空”的讲解了。其实我们修行佛法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佛法是非常浩瀚殊胜的,我们在学习修行的时候一定要认真。
版权所有:心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