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念诵网

第一百、证初果的天帝释

发布时间:2023-11-30 14:32:29作者:念诵网

第一百证初果的天帝释

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国游化,住在王舍城东边、庵婆罗村北边的毘陀山因陀娑罗窟中。

这天,天帝释想起了佛陀,发现佛陀正住在因陀娑罗窟中,就邀集了一群三十三天的天众,一同去见佛陀。一群天众就这样来到了毘陀山,毘陀山因诸天众的群集,而发出了异常的光亮,附近村落的民众不明所以,以为发生了火烧山,十分恐惧。

天帝释怕打扰佛陀的清修,不敢贸然前往佛陀安住的山洞,就先派遣他的乐神「般遮翼」先去通报。乐神来到了山洞外面,弹唱一首加入赞叹佛、法、僧伽的情歌,想取悦佛陀,同时也作为通报。佛陀知道乐神的来意,表示愿意见天帝释以及诸天众,于是,天帝释与诸天众就鱼贯地进入山洞,一一向佛陀问讯顶礼。

天帝释闲话过去托其它天众礼敬佛陀的情谊后,佛陀就将话题引入,请天帝释就心中的疑惑发问。天帝释问道:

「是什么原因,致使天、人、阿修罗、干闼婆、罗剎以及其它众生,心中虽然希望能和谐安详,没有敌对怨仇、刀杖相向,无瞋恨心地过日子,然而实际上却都作不到呢?」

佛陀说:「是啊,帝释!那是因为众生贪嫉、悭吝的缘故。」

「是啊,世尊!是啊,善逝!是啊,大仙人!您说的很对,您的回答解除了我先前的疑惑。但众生为何会嫉悭呢?怎样才能无嫉无悭呢?」

「帝释!嫉悭是因为爱憎而起,以爱憎为源。有爱憎时,就有嫉悭,当爱憎灭时,嫉悭就消失了。」

「确实是这样啊,世尊!但众生的爱憎心又是怎样生起来的呢?根源在哪里?怎样才能灭除呢?」

\

「帝释!爱憎是因为有欲望,以欲望为源。有欲望时,就有爱憎,当欲望灭时,爱憎就消失了。」

「确实是这样啊,世尊!但众生的欲望又是怎样生起来的呢?根源在哪里?怎样才能灭除呢?」

「帝释!欲望是来自于忆想怀念,以忆想怀念为源。有忆想怀念时,就有欲望,当忆想怀念灭时,欲望就消失了。」

「确实是这样啊,世尊!但众生的忆想怀念又是怎样生起来的呢?根源在哪里?怎样才能灭除呢?」

「帝释!忆想怀念是因为颠倒妄想,以颠倒妄想为源。当众生胡思妄想时,就会生起忆想怀念,当不再胡思妄想时,忆想怀念就消失了。所以,如果不胡思妄想,就不会忆想怀念;不忆想怀念,就没有欲望;没有欲望,就不会有爱憎;没有爱憎,就不会嫉悭;不会嫉悭,那么一切众生就不会互相伤害了。」

接着,天帝释又进一步问,用什么方法才能灭除众生的胡思妄想?佛陀教导说,应当对自己的喜、忧、舍;意念、语言、行为与需求保持清明不乱,远离于那些会产生不良后果的,多做那些能增长善法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认识境界时也一样,应当注意诸根律仪,清楚什么应当远离,什么应当亲近。

经过佛陀这一番解答,天帝释解决了心中的疑问,不再迷惑犹豫了,于是有感而发地告诉佛陀说:

「世尊!爱欲真是众生的病啊!就像致命的肿瘤,也像箭、像刺一样令众生痛苦不安。爱欲牵引着众生往生,生起种种不同的果报。世尊!上面的疑惑,我曾经请问了许多其它外道、沙门、婆罗门,但都不得要领,直到听闻了世尊的教导才明了。这个疑惑已经困扰我很久了,就像一支箭插在我的身上一样令我不安,今天世尊已为我拔除这疑惑之箭了。」

于是,天帝释向佛陀说出这个困惑的原委。原来,三十三天的天众,也一直是期盼着佛陀的出世,但因为找不到佛陀,所以又得过且过,尽情欢乐的过日子,直到有一天,一位有大威德的天子竟然命终了,带给天帝释极大的震撼:一想到自己也会有这天,不禁毛骨悚然,对自己纵情五欲欢乐的生活,生起了忧戚。于是,只要看到在幽静处禅坐的修行人,便以为是佛陀出现了而前往拜见请教,直到遇见释迦牟尼佛,才得到解决,所以显得十分欢喜。

「帝释!你以前也曾经这样欢喜过吗?」佛陀问

「世尊!以前在率领三十三天众大败阿修罗众,战果丰硕时,也曾经这样的欢喜过。但是,那是靠刀杖获得的,间杂着许多结怨、斗争、憎恨与嫉妒,今天的欢喜不一样了,不但完全没有这一些,还可以让我通达觉悟,趣向解脱与涅槃。」

最后,天帝释在佛陀面前说:我今天已经证得初果,愿当证得二果阿那含。而同行的诸天众,也有许多和天帝释一样,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证入初果。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一三四释问经》、《长阿含第一四释提桓因问经》、《长部第二一帝释所问经》。

二、三十三天,《中阿含第一三四释问经》、《长部第二一帝释所问经》作「忉利天」。三十三天是义译,忉利天是梵文音译的略称,印度传说此为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天。相传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命终后来生此天,佛陀曾在僧团成立后第七年夏天,在此安居为母说法(参看故事第九七〈谁先见佛陀〉)。

三、乐神,音译为干闼婆,在佛教,被归列为「天龙八部」之一,是天帝释属下负责演奏音乐之神。相传他们以香为食,身上也散发出香味,所以也称为寻香神、香神、香音神、乐神、执乐天。「般遮翼」为音译,《中阿含》、《长部》义译作「五结」、「五髻」。乐神以弹唱一首加入赞叹佛、法、僧伽的情歌取悦佛陀,竟也得到佛陀的赞美,与原始佛教展现的「非乐」、「离欲」风貌格格不入,是《长阿含》的一项独特内容(参考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二六七页)。

四、印度传说阿修罗众原先是住在须弥山顶的,被天帝释所领导的三十三天众赶下海去,须弥山从此成了三十三天的国度,但此后三十三天众与阿修罗众就战争不断,双方都没有好日子过,应验了佛陀「战胜增怨敌,败苦卧不安」的教说(参看故事第七五〈战争与胜负〉)。

五、《杂阿含第四五四经》说:「缘种种想生种种欲」,《增壹阿含第三五品第九经》:「欲我知汝本,但以思想生。」《增壹阿含第三三品第三经》、《增壹阿含第五一品第三经》亦同,都与本则故事的佛陀教说一致。

六、「嫉悭是因为爱憎而起,以爱憎为源。」爱与憎,表面上看起来是不相同的两回事,但实际上是相同性质的,在我见、我执的指挥下,合意的,就有贪爱,不合意的,就有憎恨、忧愁。

七、本则故事中,又见佛陀「诸根律仪」的教导,但没有详细的说明。「诸根律仪」,即是「六根律仪」,也就是「六触入处律仪」:遇到合意的,不起贪爱黏着,遇到不合意的,「不畏、不恶、不嫌、不恚」,参考故事第九二〈萦发目揵连的参访〉。

八、在本则故事中,天帝释不断地向佛陀追问:「什么原因?」「根源在哪里?」「如何解决?」这正是佛法「四圣谛」中,「集谛」与「道谛」的探索。这样一再地追问,正是彻底解决疑惑的必要过程。只有从多质疑中,才能真正地完成「断疑」,而具备了证初果的条件。佛陀对天帝释的追问没有回避,也没有以「只要『信』就好」来回答,正是佛教理性的性格展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