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
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
陈应征 校定
△真性常住第三
承上遗失真性颠倒行事。遂言遗失颠倒之由。盖见精明元。乃我真性。湛然常住。本无遗失。由颠倒见。故似遗失也。
【解01】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至)与诸大众踊跃欢喜。
阿难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以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得开悟。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故经复以波斯匿王起义。以明不生灭性在缠皆具。王引外道迦旃延毗罗胝子言。死后断灭。名为涅槃。佛言。汝未曾灭。云何知灭。王言。我观前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决知此身。当从灭尽。佛言。王观汝身。年变月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知汝身中有不灭者耶。我今示汝不生灭性。汝年有童耄。观此恒河之水。见有童髦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王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彼生死。王闻佛言。顿悟真常。不执断见。
【解02】阿难即从座起礼佛(至)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阿难起白佛言。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于是佛垂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见我手。为正为倒。阿难言。若世间众生。率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以垂为正。以竖为倒。真颠倒见也。然此颠倒。但首尾相换耳。臂体本一。由执情而改观。以例法身本同。因颠倒而成异。此类发明。则知如来之身为正遍知。汝等之身名性颠倒。性无遗失。以性颠倒。故遗失尔。且汝以何处。号为颠倒。得非认悟中之迷耶。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惟心所现。色谓六根。心谓意识。心所使谓善恶二果依正二报。法谓万法。谓此等种种。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如镜中现像。全体是镜。汝今幻妄身心。皆是妙明心镜所现。直不即幻妄。而悟妙明。反乃遗本妙而执幻妄。得非迷耶。悟中之人。于彼性体真空。认为妙明。而不认为晦昧。于彼色相。认为缘影。而不认为实有。盖以圆妙明心。本非空色。全一真觉。由妄尘瞥起。五阴敝覆。成晦昧相。于是转觉体为顽空。晦妙明为妄色。空色既立。想相竞生。色想杂和。遂有身相。妄有缘气。于中积聚。内则随相荡摇。外则逐境奔逸。昏扰扰相。安得认为心体。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独非迷耶。一复迷此。遂谓此心决定。在吾色身之内。而不知此心大周沙界。细入无伦。譬之大海。今汝认一浮沤以为全潮。穷尽溟渤。得非迷中倍人。盖沤波无体。认为海水。既已迷矣。又认一沤。以为大海全潮。非迷中倍人乎。迷中倍人。颠倒行事。如以手垂为正者。然谓之遗失。亦固宜尔。
【解01】阿难承佛悲救深诲(至)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阿难承佛诲旨。因悟妙明心地常住不遗。然我现以缘心听法。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故请拔除疑根。佛告阿难。汝以缘心听法。此但能缘之心。因声而有。声止则无。亦非法性。且我所说法。如以手指月。离指方能得月。闻教自合观心。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矣。其如离声即无。譬如客寄旅亭。暂止便去。终非常住。若是掌亭之人。终无所去。无所去者。称为亭主。若汝真心。自是常住主人。终无所去。云何离声便无。不惟离声无性。但离诸色相分别。亦无见相而有。不属于空。离相而无。不属于色。非色非空。是在外道拘舍离等。昧为冥谛。不知此处。正好商量。且分别之性。离尘而无。是见色还色。见声还声。各有所还。即如客寄旅亭暂止便还。何为汝主。于是发问。正要讨个不还不去之主人。而阿罗不知。故请宣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
【解02】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至)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佛以妙明元心。乃汝真心无朕。发悟良难。故花见精。方便开示。盖见精明元。即匿王观河之见也。此个见精明元。虽非精妙明心。犹如二月非是月影。何以故。见精明元。亦是缘尘之见。虽属于妄。但无分别。犹近于真。取譬非远。如人捏目而见二月。捏止则月复为一体。非若水中之月端有二相。而水中之月。即缘尘分别之影事也。去真远矣。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惟此分别之性。缘尘而有。离尘则无。故各有所还。今为历示有还之义。观此讲堂。见日则明。吾以明还日轮。见月而暗。吾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还虚空。郁[土*孛]还尘。清明还霁。此诸变化。各还本因。无不还者。则汝见精。当还何所。若还于明。则不明之时。不复见暗。彼八因者。种种差别。而此见精无有差别。是见不随境。还亦既明甚。彼可还者。自然非汝。其不还者。非汝而谁。于此见得。则知汝心本妙清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名可怜愍。
此以见精明元。为能见之性。妙精明心。为离见之体。如第二之月。即于月边。别有圆影。非月实有此影。乃捏目之妄所成。以喻能见之性。虽非离见之体。非于体上实有。斯见但虚妄所成耳。
【解03】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至)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阿难又言。我虽识此见精不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意谓。我已识见精。是第二月矣。何谓真月。佛令试于物象中决而择之。六凡四圣。见量虽异。见性不殊。汝今谛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观水陆空行种种形像。于中分别自他。谁是我体。谁为物像。极汝见源。上极日月。下极轮围。中极万物。凡所见者咸物非汝。然物类虽殊。咸汝见精清净之所瞩。是汝非物。此精妙明。是非汝之见性乎。汝若以见为物。则我之见亦物也。物则可见。汝亦可以见吾之见矣。如不能何。若谓吾与汝同见是物。谓之能见吾见可矣。方吾离物之时。汝又何以不能见吾不见之处乎。纵使汝能见吾不见之处。自然非彼不见之相。盖彼谓吾有不见之处。是亦能见吾不见之处矣。自然非彼不见之相。何以故。不见本自无相。非汝见所能及也。若不能见吾不见之相。则见精自是非物。见既非物。非汝而谁。若谓见是物者。是物亦能见矣。汝既见物。物亦见汝。有情无情体性纷错。毕竟世间以何作主。故曰不成安立。若汝见时。是汝独见。非我所见。见性廓然周遍法界。清净圆明即汝真性。真性在汝而不自知。反取我言以求其实耶。此解颇明。竟宜细玩。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至)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阿难又白佛言。若见性在我。六凡四圣本无差别。云何却有舒缩。如我承佛神力。观初禅天王胜藏宫殿邻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土。何其高广。退归祇林。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云何此见缩大成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佛言。此属前尘大小。不应说言见有舒缩。譬如方圆器中。各有定体。除器观空。空乃无量。离尘观性。自契本真。汝谓入室之日。缩见令小。仰观天日。是谁挽见令高。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断续之迹乎。是义不然。无庸情计。一切众生。随尘失性。为物所转。以故观大观小。亦如空随器变。能转物者。即如除器观空。故即心圆明。遍含国土。盖毛端国土。本非大小。合受之理。不假神变。但除情器。即廓尔现前。楞伽云。未达境性心。起种种分别。达境性心已。分别即不生。真际云。既灭前尘。形量不立。一切即一。性乃圆成。一毛含国土。义盖如此。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至)唯垂大慈开发未悟。
阿难承佛指示。已知见精是我真性。则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矣。不知能见此妙性者。复是何物。盖我以身心分别妙性。而妙性则无分别。未曾分别我身。则我有分别之身心。与彼无分别之妙性。自是成两。正如月与月影。终不可合而为一。若现前所见。实是我心。令我能见。则所见者实我。而能见者非我。故曰见性实我。而身非我。非我则我之身心。终成外物。何异如来前所难言物能见我乎。阿难此问。既存能所。复落言筌。终非正问。而亦迷情之所难解者。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至)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佛告阿难。汝言。见在我前。是义非实。若实在汝前。汝能实见。则此见精。为有力所。的可指示。汝于祗林。遍观景物。现在汝前。无不可指。若见在汝前。亦当确指。何者为见。阿难答言。见在物中。与物揉杂。虽大圣不能剖析。必须离一切物别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阿难又言。物在见中。一览收尽。我实遍见。何者非见。佛言。如是如是。夫即物非见。离物无见。二义无定。佛皆以如是印之者。盖以色空等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不可指定。何得有是非是处。是以大众之中。非阿罗汉者。一闻惶悚。茫然自失。丧其所守。
如来知其魂虑交慑(至)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于是文殊师利。从大众中。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当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二义所归还是见耶。抑非见耶。特请如来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无是非是。佛告文殊。十方如来及大菩萨。自住三摩地中。了知万法惟一圆融清净宝觉。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见。根也。见缘。境也。所想识也)了诸缘法。同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盖是天上真月。本无第二及彼水中之影。知其真者。中间自无是月非月之辨。如汝是文殊。岂得复有是文殊者。如是世尊。我是文殊。岂得复有是文殊者。若有是文殊者。文殊则有二相。我必不真。若真文殊。必无二相。是尚不立。安得加非。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妙明之见。喻如文殊真文殊也。空尘见缘。所谓是文殊者。二文殊也。然此见缘依真而起。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但见真体。则是非自忘。故曰。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知汝今若观见尘而发明。终沉妄想。如以指喻指。终有彼我之是非。故不能出彼是非之网。由真精妙觉而发明者。则为真见。如以非指喻指。可出是非。得无分别。出指非指。即出是非是。互换之文。同一意旨。出谓出情计之网。言是非双泯也。
△分别外道品第四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阿难又白佛言。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当住不灭。则与外道梵志所谈冥谛。投灰所说真我。有何差别。世尊前言。见性周遍。非汝而谁。又言。即心圆明。遍含国土。即所谓觉缘遍十方界常住不灭者。然而黄发之流。亦说真我。遍界所立冥谛。谓真性冥冥。体非生灭。外道非能见性。乃识情妄计。混滥真说耳。又世尊曾于楞伽山。为大慧说。外道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世尊前说之因缘。与彼外道所说之自然矣。夫既非生灭。则似乎自然。既非自然。则似乎因缘。既云远离。又非因缘。云何开示。佛告阿难。我今如是方便开示。汝犹惑为自然。若谓自然。必须甄别。有个自然之体。汝今观此妙明中。以何为体。若以明为体者。应不见暗。以空为体者。应不见塞。盖自然之体。不随境变。今皆不然。非自然矣。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阿难言。今此妙见必非自然。今我发明是因缘生。但心犹未明。云何合因缘性。佛言。此见亦非逐因缘生。汝今见性现前。为复因明因暗。因空因塞而有。若因明有。应不见暗。若因暗有。应不见明。乃至因空因塞。义同明暗。又若缘空有见。应不见塞。缘塞有见。应不见空。乃至缘明缘暗。义同空塞。是知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盖因缘自然是非等相。皆是妄情遍计分别。精觉妙明本无是事。故当离一切相遍计。既离。则圆成实体触处现前。无非法性。所谓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摩虚空。秪自劳耳。虚空云何受汝执捉。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至)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阿难又问。必此妙觉非因缘者。世尊云何尝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而有。因明而显。因心而知。因眼而见。是义云何。佛云。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谛。阿难我复问汝。世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名不见。阿难答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色相。名之为见。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故名不见。不知此真见妙明。非和非合。不逐境生。不随境灭。若无三种光明之时。名为不见者。合应不见黑暗。若必见暗。此但谓之无明耳。何谓无见。若明不见暗。暗不见明。如是二相。俱可名为不见。若复明暗二相。自相凌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则是二相俱可名之为见。是故当知。明暗通塞。皆为缘尘。俱非见体。必须离相见见。亦复当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盖四义成就。(明暗通塞)已知见体之离相矣。而见见之时。见岂为见乎。盖当人自有个见见者在。而见物之见。非真见也。天真见之体。犹自离见而非见所能及。又岂诸言说之所能及哉。故自然因缘及与和合。离缘离相。言说不及。妙菩提路。自非声闻之徒狭劣无识之所与知。
吴兴问。见精属妄。何以真见复见于妄。答。夫见精者。映色之性也。见虽属妄。其性原真。当知见见之时。别无所见。只是见于见中之性耳。【解01】若未见性。性在见中。同名见精。若能见性。性超于见。方名见见。
△见妄品第五
尔时世尊怜悯阿难(至)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阿难一闻见见非见之旨。转增迷闷。又复启请。佛为指陈一切众生二种颠倒分别见妄。何谓二种。一者众生别业见妄。二者众生同分见妄。别业者。一人妄见也。同分者。多人妄见也。由此妄见。循造妄业。当处发生。随业受报。云何为别业妄见。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然此圆影。为是灯色。为是见色。若灯色者。人当同见。而何以目眚之人。对灯独见。若是见色。见已成色。而彼圆影。灯乎见乎。名为何等。是知不由境起。不由根起。乃从眚起。而即灯即见者妄矣。又若此影离灯而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是即灯而见者既无实体。离灯而见者又无定处。而离灯离见者妄矣。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之与见。成于目眚。故曰。影见俱眚。然而见眚者则非眚也。故曰。见眚非病。何者。目有眚病。则见圆影。而见其有眚病者。则我妙明真精。本来无病。不受眚病者也。故能卓见。我眼今有眚病眼眚。若除真见。自复本体如如。常住不动。终不应言此眚是灯是见。于中复有非灯非见。正如天上止惟一月。见真月者。安得复言有第二月乎。何者。第二之月。捏目所成。全是虚妄。不应穷诘。是有形耶。是无形耶。离见而成者耶。非离见而成者耶。此之灯影。义亦如是。了其无体。何用拟心。
【解02】云何名为同分妄见(至)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譬彼阎浮提中若干国土。若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众中睹一切不祥境界。日月星辰。阴阳灾变。种种恶戾之相。无不具见。而彼别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此谓同分妄见。吾今为汝以同分别业。法喻互显。进退合明。如彼别业见者。灯中圆影。但由眼眚而起。非灯所造。特根之妄。非见妄也。故曰。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非眚者终无见咎。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大地国土众生本来无实。亦似灯中圆影。见灯影者为有眚病。则此无实境界。亦可名为无始见病之所成。何以故。同无实故。圆觉经云。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如彼虚空华。依空而有相。意盖如此。夫我眼根之见。与彼见缘之境。虽则现前。然亦不能造眚。此眚原我觉明见所缘者之所造。觉缘于物而起分别。即为觉所缘者。此实造眚。惟我本觉明心。觉诸缘者。则非眚也。本觉如好眼。觉明如眼病。根境如灯影。但觉所觉之眚。则此觉已不堕于眚中。所谓见病非眚。此实见见。云何复以觉闻知见眚中之事而名之哉。前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正答此问。是故汝今但见人见我。及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属见眚。非见眚者。盖当人自有个见眚者在。乃本来见体。名见精真性。不得名见。前云。见非是见。意盖如此。其曰同分妄见者。是以别业为例。以彼一人。例此一国。一人病目。灯影由生。一国瘴恶。灾变互起。见影见灾。同归妄见。又复以此一国。例彼大千。同是觉明。无漏妙心。依真起妄。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是除灭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温陵曰。诸和合缘。乃因境而起妄念粗相。不和合者。离缘独证。乃法执细相。能亏菩提。起生灭。污净心。沦本觉。故当远离是已。
△觉非和合品第六
阿难先悟本觉妙明。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非不和合。此为觉心余尘。故世尊再与辨之。复举前尘而问。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至)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阿难汝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以为证菩提心由和合。起作是见者。则汝以为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设一有所和。即涉妄尘。而非妙净。若和明者。明已现前。何处杂见。见之与相。目击可辨。明见相杂。作何形像。若谓明非见者。云何见明似相杂矣。明若即见。谁为见见。又似非杂。杂则必和。而此见体圆满。何处和明。明体圆满。自不和见。是见必异明。而不与明杂。杂则失彼妙明净性。而谓见与明和。非其义矣。彼暗与通塞。例自可明。亦复如是。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至)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和者杂而不辨。合则附而不离。上明和义。如水和土。此明合义。如盖合函。
复次阿难彼妙净见精。亦复不与明暗通塞等合。若与明合。至于暗时。已无明相。此见合明。亦当随时灭去。如何复与暗合而能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则见明者。应当不与明合。不与明合。则不见明。不见明者。云何谓之与明相合。而了知明之非暗耶。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至)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思虑非和合耶。佛言。亦非非和合义。和谓与明暗通塞等和也。凡物之不和者。两下皆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求畔不得。非非和矣。不惟求畔。不得亦且。畔义不成。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此见与明。自不相及。相及乃为有畔。今自不知明相所在。云何成畔。畔义不成。非非和矣。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又若谓非与明暗通塞等合者。则见与明。根境乖角。如耳之与明了不相触。今且不知明相之所在。云何甄别合与非合之理邪。今见境既不乖角。又似非非合者。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义亦如是。
△显示藏性第七
自卷初发明觉性。广辩真妄。及至重开彗目。再扫余尘。至此身心洒落。真妄两亡。斯可显示如来藏性。使知根尘处界。法法圆明。物物显现。是谓造悟修证根本也。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至)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本无有生。亦无和合。幻妄称相而已。原其本性。真为妙觉明体。盖幻无自性。依真而立。如华起空。全体即空。如泡生水。全体是水。故曰。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离别。虚妄名灭。殊不知本如来藏。常住妙用。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问。真如之性。人人具有。本无生死去来。奈何今之实有邪。曰。以不真常故有。真常则不有矣。譬之空水。目病则华。风激则泡。岂真常哉。若睛明澄湛。求其华泡。复可得乎。
△五阴
色如空华 受如触掌 想如说梅
行如瀑流 识如饷空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盖以幻无自性依真而立。如彼华依于空。泡依于水。如来藏当人法身妙性也。依果而称。曰如来。含摄众德。曰藏。常住不动。遍足周圆妙。万物而至神性一切而不异。曰妙。真如性能见是性。则迷悟生死。了不可得矣。何谓五阴。色受想行识。五者成体荫蔽妙明也。以色阴言之。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见晴空。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视发劳。则于虚空之中。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净目晴空。喻以净智。观妙性故。迥无所有。劳目华空。喻以妄因缘妄色。故别见狂相。然是色阴不因境有。不自根出。譬彼狂华不因空生。不自目出。若从空来。则有出入。有出入者。非虚空相。非空则实。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中不容阿难。可见华不起于空中。若自目出。目能有见。出既见华。入当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入当翳眼。又出眼见华。眼应无翳。无翳之眼。则是好眼。何以必见晴空。无华方称好眼。不自眼出。三折明矣。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以下四阴皆当例此。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以受阴言。譬如有人手足百骸。宴安调适。忽忘我身。本无诸受。其人无故。忽以二掌。于空相摩。便生涩滑冷热诸相。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岂是虚空。选掌而触。若从掌出。应不待汝。合摩而生。又若自掌出者。出则有入。出时掌既有知。入时臂应有觉。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又何待合掌而后知觉。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三折明矣。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以想阴言。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出水。思蹋县崖。足心酸涩。是口中水。不自梅生。不从口入。若云梅生。梅尚不能自谈。安能令人口水。若从口入。口自合间。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又何不自耳中而出。思蹋悬崖。其义类是。是故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三折明矣。
阿难譬如瀑流波浪(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以行阴言。妙湛妄动。逐境转徙。念念迁谢。新新不停。譬彼瀑流。波浪相续。如是流性。不因空出。不因水有。亦非水性。不离空水。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若因水有。则流应离水。别有体相方所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何以澄清之时。别无流体。又且离空。离水不得。空非有碍。水流其间。水外无流。流终依水。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四折明矣。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以识阴言。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饷。满中之空。喻识阴也。性空真觉。周遍法界。一迷为识。局在妄身之中。如空贮瓶中。空无往来。不可擎饷。以随瓶故。步有千里之行。他国之饷。喻性无生灭无舍受。以依妄身故。逃形于此。受身于彼。迷性成识。妄随轮转。义亦如是。然此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若彼方来。彼方既擎空去。彼方应少虚空。若此方入。此方开瓶。彼方应见空出。虚空无体。计有出入。皆为虚妄。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三折明矣。夫身心万法即如来藏。妙真如性。大觉将与觉之。故此卷之初。权与明倒正辨。缘影择见。精示真量。一就其倒迷情计。为之拂心眼之尘翳。洗肝肠之垢浊。使之心境洒落。真妄两忘。然后融会入如来藏。遂知根尘处界无非妙真如性。此二卷及三卷大旨也。
版权所有:心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