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念佛人多,但是得其关要者少。如今念佛人中,又多注重念佛功夫,而不注重信愿。念佛如果没有念到一心不乱,或者念佛还有妄想,他自己就怀疑:我这样念佛没有功夫能往生吗?这样就非常麻烦。这实际上是没有信心的表现,没有胜解信,没有真信切愿。真有信心的人,他对自己这样念佛绝对相信能往生,不会怀疑。
如果边念佛边怀疑自己,这样念了一辈子,怀疑了一辈子,那能否往生就不好讲了。所以,必须要生起胜解信,没有丝毫怀疑,这非常重要。
要知道,净土法门关要,就是蕅益大师讲的名言:“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你有真信切愿就绝对往生,这是《弥陀要解》中讲的。
下面来看《印光法师文钞·复朱德大居士书》: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
虽然信愿行三者缺一不可,但是更要注重信愿,因为信愿是根本。
“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一心”就是一心不乱,即使你得到禅定功夫了,甚至念佛三昧了都不一定往生。但是有信愿,没有任何功夫,甚至还有妄想也可以决定往生。
“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这是大多数人的情况,他不注重信愿,就注重一心,注重念佛功夫,他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没有念到就在心里怀疑自己,就唉声叹气了:哎呀,我念了这么多年,还没有一心不乱,看来往生这个事情不保险。这样念佛,实际上说不好听就是盲修瞎练,不知道净土法门关要,不注重信愿。所以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没有抓住净土关要。
“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或者有些人因为是未得一心不乱,而怀疑自己能否往生;有些人是念佛的时候还有妄想,怀疑自己;有些人觉得自己罪业深重怀疑自己;有些人觉得自己福报不够怀疑自己。反正有种种的怀疑,他就是很难相信自己能够往生,反而生起一个恐怕不能够往生的怀疑,那就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有真信切愿的人是绝对相信,我这样念佛能往生,不会怀疑的。
“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尽量要希求一心不乱,这是可以的,但是因为没有得到一心不乱而怀疑自己,这就麻烦了,这就成了一种恶念,“坏想念”,它会障碍你往生。
没有人障碍你,是你自己障碍自己往生,“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我们就是自己疑生生暗鬼,自己因疑生障而不得往生,这非常可惜。
下面我们接着来看《观经》: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最后的两句:“具三心者,必生彼国”最重要。什么是三心呢?三心中深心就是深信之心,信愿行的信;回向发愿心就是愿;至诚心,善导大师解释至诚心就是真实心。至诚心实际上就是真实的信愿,这是修饰深心和回向发愿心。真实的信愿,换句话讲就是我们在《印祖文钞》中讲的真信切愿,就是三心。
有真信切愿决定往生,万修万人去。或者印祖讲的万不漏一。这不是后来祖师发明的,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讲的,在《观经》中讲:“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你有真信切愿绝对往生,百分之百往生。
这样我们就知道,能否往生,关键在有真信切愿上,这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讲一个公案:
印光大师有一个皈依弟子叫王慧常,也叫王柏龄,当时帮助蒋介石管理黄埔军校,属于当时的高层官员,后来皈依印光大师。
“是年冬,大吐血一次”,王慧常自己在《追念我的师父印光大师》文章中写的,当时病得很重,快死了。这时候观察自己,“一不慌张,二不恐惧,但觉佛尚未念好为遗憾。”他还是有一定的定力,也不慌张也不恐惧,说明对净土也有一点信心,但是因为他公务繁忙,没有时间念佛,所以他觉得很遗憾。
为什么遗憾呢?当然也是怀疑自己。佛没念好能否往生呢?肯定还有这样的疑心夹杂在里面。
没想到病后来好了,好之后和一位出家法师一起来朝江浙这些名山,到苏州来拜见师父印光大师。后来禀告了自己病危时候的这种心理状况。印光大师听了之后就大声地呵责他:“汝若如此想,西方去不得矣!甚么叫念好?十念当往生。”什么叫念好?十八愿中,“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十念就能往生。
印祖这样呵责了之后,王慧常居士听了之后感动得掉眼泪,说师父破去了我的自障!是因疑生障,自己障碍自己。
王慧常居士说,从此之后他就生起了自信,再也不怀疑自己:“我决定往西方,我决不再分段生死,我已是西方人。”西方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就这样要求自己,再不怀疑自己,相信自己决定往生。
选自:《信愿念佛堂》开示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净土解行
版权所有:心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