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念诵网

大方等如来藏经探源

发布时间:2023-11-06 16:57:13作者:念诵网

大方等如来藏经探源

\

  七年多以前,曾经讲过这部大方等如来藏经。当时选讲这部经的着眼点,只是喜图这部经不太长,讲起来费时不太久。同时全经只是九个譬喻,文义明显。讲者不费力,听者容易懂。说来惭愧,当时只是存着一种取巧心,选讲这部经。
  事后发觉事实并不如此,这部经的义理甚深。世尊以大悲心方便宣说而已。于是警觉于心,再不敢轻率从事,此经一讲而止。
  最近重新披阅,感觉此经义理虽深,然是修行人之宝典。因为修行人虽然法门无量,总而言之不外要除烦恼圆显如来藏。此经若能流传于世,将大有助于众生。于是不揣劣智,走笔作解。   【大方等】
  大方等亦曰大方广,为大乘经之通称。于十二部经中,方等为大乘。此经为方等中最上,故曰大方等。
  理正曰方,平等曰等。平等者,如如义,无碍义,无差别义,法界义。教出第一义曰方,教出世俗义曰等。
  【如来藏】
  如来藏其义甚深,在众生则曰佛性,在诸佛则曰法身。众生修道,不外除诸障碍,显其佛性。一旦佛性圆显。便名成佛。
  佛性论谓如来藏之「藏」,有三种义,一、所摄义,二、隐覆义,三、能摄义。
  所摄义,是约自性佛性而言。谓一切众生,皆被如如境所摄。如如境又曰如如理。如如理者,诸法不二义,一真法界义。一切众生,皆悉无二,皆入一真法界。此即所谓如来藏众生者是。若能如此悟者,即入无生法忍。
  隐覆义,谓如来性被烦恼所隐覆,众生虽具而不见。当此之时,仅名佛性,不名为佛。以为烦恼隐覆故,即名众生藏如来。
  能摄义,谓果地一切过恒沙功德,住应得性时,被如来藏摄之无余。
  如来藏即是法身,法身即是如来藏。法身在缠,便名如来藏,此时即名佛性。如来藏出缠,即名法身,此时谓之为佛。易言之,法身隐时,名如来藏。如来藏显时,转名法身。
  其实佛性法身,湛然常住,无显无隐。只是众生不见,谓之为隐而已。故若显若隐,皆不思议也。
  【经】
  梵语修多罗,译为契经,简称曰经。契经者,契理契机也。上契佛理,下契众生根机。修多罗正译为綖,有贯穿义,谓以理贯文,教理相应也。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东晋是我国朝代名。我国古称印度为天竺。三藏者,经、律、论也。通达经律论的法师,称三藏法师。今称三藏者,系三藏法师之略称。佛陀跋陀罗,是译经之人。
  佛陀跋陀罗译曰觉贤。本来姓释,是迦毗罗卫国人,为甘露饭王之后裔。
  祖父达摩提婆,此云法天。商旅于北天竺,因而定居。父达摩修耶利,此云法日。
  佛陀跋陀罗,三岁丧父,五岁丧母,于是出家为沙弥。
  受具后修业精进,博学群经,以禅律驰名。
  与同学僧伽达多共游罽宾。伽达多于密室闭户坐禅,见佛陀跋陀罗忽然而至。 伽达多惊问从何所来。答云,顷至兜率礼弥勒而来也。言讫而隐。
  后伽达多屡见神变,乃敬心祈问。始知佛陀跋陀罗得不来果。
  后来中国,附舶循海而行。经一海岛,佛陀跋陀罗指一山下曰,可止于此!舶主不肯。船行二百余里,忽遇逆风,吹船还至岛下。众人方悟其神异。
  后遇便风,众船齐发。唯佛陀跋陀罗曰不可,舶主乃止。先发诸船,一时遇难覆没。
  于暗夜中,佛陀跋陀罗忽令众船俱发。众船无有从者。佛陀跋陀罗自起收缆,一舶独发。不多时盗贼忽至,留者悉被抄害。
  至中国后,至长安与罗什游,罗什大悦。后语弟子云,本乡有五船俱发,前来中国。弟子传告外人,以致颇受人讥。后果有天竺五舶来,证其所言不虚。
  佛陀跋陀罗曾至庐山,会慧远大师。止于庐山岁许。后于元嘉六岁入寂。世寿七十一。略述其事?如是。详见梁高僧传。
  佛陀跋陀罗于东晋安帝世,译经一十五部,计一百一十五卷。此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卷,系元熙二年于道场寺译出。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宝月讲堂栴檀重阁。成佛十年
  与大比丘众百千人俱。菩萨摩诃萨六十恒河沙。】
  此是证信序。佛取灭时,阿难以四事问佛。四事略谓,佛住世时,我等依佛而住,佛灭后我等依何而住?佛答依四念处而住。又问,佛在世以佛为师,佛灭后以何为师?佛答以戒为师。又问佛在世,恶性比丘,有佛对治,佛灭后云何对治?佛答梵坛对治。其中一项便是,佛灭后结集经时,开始应云何记载?佛答开端应记载「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些大众宣说此经。」
  此中有六种因缘成就证信序,故名六成就。一、如是为信成就。二、我闻为闻成就。三、一时为时成就。四、佛为主成就。五、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为处成就。六、与大比丘众百千人俱,菩萨摩诃萨六十恒河沙为众成就。以此六种成就,可证此经为佛所说,真实不虚。
  王舍城,在中印度摩竭陀国,国王为频婆娑罗。频婆娑罗王原居上茅城,因患火故迁来于此,因名王舍城。有云此城往昔由千王共居,故名王舍。佛于此说法度生甚久。王舍城周围有五座山,第一座便是耆阇崛山,即灵鹫山。
  佛于山中宝月讲堂栴檀重阁,时成佛已十年。与大比丘众百千人俱。
  出家受具足戒之男众曰比丘,女众曰比丘尼。梵语比丘,一名而有三义,故多义不翻。三义者,一、破恶,比丘破身口七支恶。七支恶者,身有杀盗淫,口有妄语恶口绮语两舌。二、怖魔,比丘修道,损魔眷属,致魔惊怖。三、乞士,士者清雅之士。言比丘清净自活,不生我慢不染世欲。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养色身。令众生舍悭行施,作众生良佑福田。是故有人译比丘为「除馑」者。谓比丘乞食,令众生行施修福,不受饥馑之报也。
  大比丘之大,有三义,即大多胜。大者,言此等比丘,于小乘有学人中,极尊极高。多者,言此等比丘,博通内外经典,广学多闻。胜者,言此等比丘,知见真 正,胜过九十六种外道。故曰大比丘。众者,僧也。即大比丘僧百千人在一起。
  菩提萨陲简称菩萨。菩提译为觉,萨陲译为有情。故菩萨者,觉有情也。言此等有情,既已自觉,复能觉悟其它有情。亦曰大道心众生。其含义则为上求佛智,下化众生。因为大道心者,有上求佛智意,众生者,有下化之意。上求曰智,下化曰悲。故又有悲智双运之意。
  摩诃萨译为大,菩萨摩诃萨即大菩萨也。
  恒河亦名殑伽河,两岸多沙。世尊每以恒河沙形容数目之多。因为恒河之沙,为僧众日常所见故。如是大菩萨,有六十恒沙之众。
  【皆悉成就大精进力。已曾供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皆悉能转不退*轮。
  若有众生闻其名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
  皆悉成就大精进力。大精进力者,勇猛精进于无上菩提,无有退转也。此等菩萨,皆得成就。如是说来,论位应在十地。
  已曾供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
  那由他译曰亿,有曰十万,有曰百万,有曰千万。古来说法不一。供养如是等诸佛,说明如是等菩萨,善根深厚。
  皆悉能转不退*轮。
  「转」者,自己已经证得,复能转化他人也。「不退」者,此有二义,一、得而无失曰不退。二、无生寂灭,已证究竟曰不退。「法」者,无生正观为之轨则也 。「轮」者,无累不摧,无过不尽也。
  若依法华论,转不退*轮者,即是佛也。不过十地菩萨既受佛位,当知亦能转不退*轮也。
  若有众生闻其名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
  是等菩萨功德不可思议,众生闻其名号,便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下列出菩萨名号。
  【其名曰法慧菩萨。师子慧菩萨。金刚慧菩萨。调慧菩萨。妙慧菩萨。月
  光菩萨。宝月菩萨。满月菩萨。勇猛菩萨。无量勇菩萨。无边勇菩萨。
  超三界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香象菩萨。香上菩萨。香上首
  菩萨。首藏菩萨。日藏菩萨。幢相菩萨。大幢相菩萨。离垢幢菩萨。无
  边光菩萨。放光菩萨。离垢光菩萨。喜王菩萨。常喜菩萨。宝手菩萨。
  虚空藏菩萨。离憍慢菩萨。须弥山菩萨。光德王菩萨。总持自在王菩萨
  。总持菩萨。灭众病菩萨。疗一切众生病菩萨。欢喜念菩萨。餍意菩萨
  。常餍菩萨。普照菩萨。月明菩萨。宝慧菩萨。转女身菩萨。大雷音菩
  萨。导师菩萨。不虚见菩萨。一切法自在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
  萨。如是等六十恒河沙菩萨摩诃萨。从无量佛剎。与无央数天龙夜叉干
  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俱。悉皆来集尊重供养。】
  略出四十九位菩萨名,以为六十恒河沙菩萨上首。此等菩萨,有从他方世界来 者,故曰从无量佛剎而来。无量佛剎者,即无量佛国土也。
  余列八部鬼神。佛度一切众生,慈育万有,故八部鬼神预会左右。
  天。有欲界天与色界天。以大梵天及帝释天主为首。
  龙。龙为神灵之物,能护持佛法。
  夜叉。有三种,一者在地,二者在虚空,三者在天。地行夜叉不能飞行,在虚空及在天二种夜叉,皆能飞行。夜叉译为暴恶鬼。
  干闼婆。译为香阴,所谓阴者,阴身也。不啖酒肉,唯啖香资阴。是帝释天主的乐神,在须弥山南金刚窟住。
  阿修罗。译为无端,男丑女美。又名非天,此神果报最胜,其福似天,而无天德,故曰非天。
  迦楼罗。即金翅鸟神。两翅舒张,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以龙为食。
  紧那罗。此神似人而头有角,亦帝释天主之乐神。
  摩?罗伽。译为大腹行,为大蟒神。罗什大师云,即地龙也。
  如是等众,悉来集会,尊重供养释迦牟尼佛。
  【尔时世尊于栴檀重阁。正坐三昧而现神变。有千叶莲华大如车轮。其数
  无量色香具足而未开敷。一切花内皆有化佛。上升虚空弥覆世界犹如宝
  帐。一一莲花放无量光。一切莲花同时舒荣。佛神力故须臾之间皆悉萎
  变。其诸花内一切化佛结加趺坐。各放无数百千光明。于时此剎庄严殊
  特。一切大众欢喜踊跃。怪未曾有咸有疑念。今何因缘无数妙花忽然毁
  变。萎黑臭秽甚可恶餍。】
  此经以九喻说明如来藏,此是第一萎花喻。佛以神变现瑞,发起宣说此经之因由。
  据大智度论云,莲有三种,人间莲华,十数叶。天上莲华,具有百叶。菩萨莲华,乃千叶宝莲。
  须臾之间,是很短的时间,不及一小时之久。今一日一夜,有二十四小时。若以须臾计,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萎华表尘劳烦恼,华中化佛表如来藏。佛欲令众生,除灭烦恼,显现佛性,故 示现除去萎华,即得见性成佛。
  于此可知,佛教众生修证无上菩提,只是欲令众生除灭烦恼,并无一法可得。若得烦恼灭尽,即是无上菩提也。
  是故慧海禅师初参马祖。祖问,来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拋家散走作么?
  是知不见一切法,即见般若波罗蜜。不住一切法,即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放下一切知见,便能开佛知见。然而今人学佛,多是背道而驰。今人学佛,多是只求增长知见。认为懂得资料多,知见广便是佛法。不晓得知见立知皆无明本,懂得知见愈多,埋葬自己的佛性亦愈深。无边佛法,何须外求?自家性中本来具足也。
  如何方能使自己的佛性显现?简而言之,只是除烦恼而已。
  若能除灭五欲,佛性便得渐显。若能除灭五盖,佛性便得渐显。若能除灭十不善,佛性便得渐显。若能除灭二障,佛性便显现。一旦除到心中无一物,即证无分别智。证得无分别智,便能分别一切。无分别智曰正,能分别一切曰遍知。简单说即是成佛。
  或者有人会问,既无分别,焉能分别一切?君不见能鉴明镜,镜中无一物,方能照一切物。又如池水,净无纤尘,方能照物无碍。如果尘土混浊,焉能照物?
  故知欲显如来藏者,只须清净自心也。只求知见之徒,只益戏论,不入佛法。 以下八个譬喻,同是说明此番道理。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大众所疑。告金刚慧。善男子。于佛法中诸有所疑
  恣汝所问。时金刚慧菩萨知诸大众咸有疑念。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
  缘。无数莲花中皆有化佛。上升虚空弥覆世界。须臾之间皆悉萎变。一
  切化佛各放无数百千光明。众会悉见合掌恭敬。尔时金刚慧菩萨。以偈
  颂曰
  我昔未曾? 神变若今日 见佛百千亿 坐彼莲花藏
  各放无数光 弥覆一切剎 离垢诸导师 庄严诸世界
  莲花忽萎变 莫不生恶餍 今以何因缘 而现此神化
  我?恒沙佛 及无量神变 未曾见如今 愿为分别说】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大众所疑,告金刚慧,善男子!于佛法中,诸有所疑,恣汝所问。
  佛说法须待因缘和合,弟子有问,佛始作答。如是方能应理应机。所谓法无高下,对机者妙。以如是故,欲说妙法,先行征问。
  时金刚慧菩萨,知诸大众咸有疑念,而白佛言……
  金刚慧菩萨,非是自己不知,而是代大众发问。故曰知诸大众咸有疑念。
  尔时金刚慧菩萨,以偈颂曰:
  我昔未曾睹,神变若今日,见佛百千亿,坐彼莲华藏。
  前半偈赞佛神变希有,暗示预知佛将说大乘法也。见佛百千亿,系化佛也。坐彼莲华藏,言被莲华所含藏。
  各放无数光,弥覆一切剎,离垢诸导师,庄严诸世界。
  准上文「于时此剎庄严殊特」,可知一切剎者,指释迦牟尼佛国土。一尊佛之国土,为三千大千世界。一座须弥山为中心,成一小世界。一千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以历小千、中千、大千,故曰三千大千世界。所以经文说庄严诸世界。离垢诸导师,即言百千亿化佛也。
  莲华忽萎变,莫不生恶餍,今以何因缘,而现此神化。
  以所见事请问于佛。餍同厌。谓大众莫不生厌恶心也。
  我睹恒沙佛,及无量神变,未曾见如今,愿为分别说。
  此段文义明显,勿须赘解。
  【尔时世尊。告金刚慧及诸菩萨言。善男子。有大方等经名如来藏。将欲
  演说故现斯瑞。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咸言善哉愿乐欲闻。】
  尔时世尊告金刚慧及诸菩萨言,佛欲说大方等如来藏经,故现此瑞。金刚慧及诸菩萨,闻佛是言,咸称善哉!愿乐欲闻。
  汝等谛听,善思念之。谛听者,领解也。故有人说谛听是闻慧。善思念是熏识 ,故有人说是思慧。
  【佛言善男子。如佛所化无数莲花忽然萎变。无量化佛在莲花内。相好庄
  严结加趺坐。放大光明众?希有靡不恭敬。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
  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
  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
  备足如我无异。】
  佛言善男子!如佛所化无数莲华忽然萎变,无量化佛在莲华内……
  这是说明,佛现如是神变,欲借喻明法。
  结加(亦作跏)趺坐,系诸佛之坐法。此有二种,一曰吉祥坐,二曰降魔坐。佛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即结吉祥坐。
  先说譬喻以后,然后以法合譬。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
  佛圆具五眼,谓之佛眼。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天二眼,系人天所具。慧眼系二乘所具,法眼菩萨所具。佛具肉眼天眼,人天所见,佛悉能见。佛具慧眼法眼,三乘所见,佛悉能见。佛且独具佛眼,佛之所见,五乘不见。此即佛圆具五眼也。
  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者,谓汝等不见,唯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也。
  贪恚痴诸烦恼,若总说便是无明。如来智者,谓佛知也。如来眼者,谓佛见也 。如来身者,谓佛法身也。结加趺坐俨然不动者,谓佛报化身也。此即是说,于众生无明烦恼当中,有佛知见,有佛三身,皆悉具足。
  如来如单讲,是佛法身,梵语多陀阿伽度。谓佛乘如实道而来,故名如来。凡夫不如而来,二乘如而不来,唯佛世尊,亦如亦来,异于凡夫二乘,故名如来。
  于佛十号,经中往往特表前三号,即如来应供正遍知。如来已如上释,应供梵语阿罗诃,亦译曰无所着。谓如来断尽一切烦恼,三业清净,无染无着。应受九界圣凡、一切众生供养,故曰应供。正遍知梵语三藐三佛陀,亦译为等正觉。谓佛以一切法平等,一切法清净,开觉一切众生,令得无上道。正遍知者,谓佛以无颠倒智,知一切众生颠倒也。
  一般说来,如来即法身,应供即报身,正遍知即化身。亦可说,此三号即名三德三谛。如来者,即法身德,中谛也。应供者,即解脱德,俗谛也。正遍知者,即般若德,真谛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具备,如我无异。此说明众生藏如来,法身流转六道。
  诸趣者,生死六道也。身有二种,一、曰烦恼身,亦曰业报身。二、曰法身,无烦恼业之系缚。
  大方等无想经云,烦恼身有六道生死,法身则无生死。而如来藏者,即法身也。
  由烦恼而造业,由业而受身,由身而受诸苦。此即惑、业、苦,构成十二轮转。
  然佛以佛眼观见,众生于六道轮转烦恼身中,有如来法身常住无染,具足如来智慧德相。犹于萎华之中,皆有化佛,结加趺坐,放无数光明。
  【又善男子。譬如天眼之人。观未敷花见诸花内有如来身结加趺坐。除去
  萎花便得显现。】
  天眼能见细色,不被远近明暗山石等所障。故观未敷之花,内有如来身结加趺坐。凡夫肉眼,仅见粗色,稍有隔碍,则不能见。
  除去萎花,便得显现。
  此是譬喻说,譬如除去烦恼,便现佛性。佛性圆现,便究竟佛道。
  由此可知,学人修道,只在放下,无有一法可得。放下不忠即名忠,别无忠可得。放下不孝即名孝,别无孝可得。放下烦恼即名菩提,别无菩提可得。放下生死,即名涅槃,别无涅槃可得。
  众生落入生死,不得成佛。便是因为无量劫来,虚妄取相,横生烦恼造诸业障。障碍太深,障于佛性,不得圆现。本来是佛,却反落入生死六道。
  为今之计,只须清净身心不取于相。因为一切法性空无相,取相生想,皆是妄想。以妄想故,起贪恚痴。以三毒故,造十恶业。恶业因缘,落入六道生死。
  我们既知病源,便应精进对治。对治之法,便是值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时,心 莫取于相。不取于相,则心清净。心若清净,便不起烦恼。不起烦恼,自然不造恶业。离诸烦恼业,是名解脱。是即名无上佛道也。
  痴人学佛,不知修道,只知取着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如人本欲灭火,却反以油助,实可怜悯。不知执相而求佛法,适与佛法大相径庭也。
  【如是善男子。佛见众生如来藏已。欲令开敷为说经法。除灭烦恼显现佛
  性。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
  变。但彼众生烦恼覆故。如来出世广为说法。除灭尘劳净一切智。】
  如是善男子!佛见众生如来藏已,欲令开敷为说经法,除灭烦恼,显现佛性。
  如来以佛眼见众生如来藏已,为怜愍故,欲令众生开其迷闷,故为说法而示觉路。为了除灭其烦恼,显现其佛性。
  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
  法尔如是也。法尔云何?经云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也。佛出现于世,如来藏不增。佛不出世,如来藏不减。易言之,众生成佛,如来藏不增。众生未成佛,如来藏不减。此法增不得一毫,减不得一毫。增一毫则重,减一毫则轻。此之谓妙湛总持不动尊也。
  但彼众生烦恼覆故。如来出世广为说法,除灭尘劳,净一切智。
  如此天真佛,被众生烦恼所覆障,令众生不见。欲令众生成佛,只须除其烦恼,别无他法。
  故如来出现于世,广为说法,皆是为令众生除灭尘劳,净一切智而已。
  是知如来出现于世,无法可说,无法可与。只是欲令众生除灭尘劳,净一切智而已。是故于无言说法,而以言语说。虽以言语说,而实无所说。此所谓只为怜愍众生故,建水月道场,兴如幻佛事。
  何为尘劳?众生虚妄攀缘六尘,以攀缘六尘故,生一切过患,落入六道生死疲劳,故名尘劳。
  净一切智,此非二乘一切智,乃佛一切智。佛具总相智,曰一切智。佛具别相智,曰一切种智。一切智亦名实智,一切种智亦名权智。如是分别,只是随顺世谛 说,于第一义谛,无如是分别。
  【善男子。若有菩萨信乐此法。专心修学便得解脱。成等正觉普为世间施
  作佛事。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如萎变花 其花未开敷 天眼者观见 如来身无染
  除去萎花已 见无碍导师 为断烦恼故 最胜出世间
  佛观众生类 悉有如来藏 无量烦恼覆 犹如秽花缠
  我为诸众生 除灭烦恼故 普为说正法 令速成佛道
  我已佛眼见 一切众生身 佛藏安隐住 说法令开现】
  善男子!若有菩萨信乐此法,专心修学,便得解脱,成等正觉,普为世间施作 佛事。
  若有菩萨信乐何法?信乐除灭尘劳烦恼净一切智也。若菩萨专心修学此法,便得解脱。是知实无解脱可得,若能除去烦恼系缚,便名解脱也。
  成等正觉,普为世间施作佛事。
  成等正觉者自利也,施作佛事者利他也。凡弘法利生,皆为佛事。
  尔时世尊即说偈颂。此为重颂,以简要文字,再将以上长行中意义,重述一遍。一者重提大要,令大众注意,二者令迟到之人,亦得听闻胜法。
  第一颂重述神变,明如来藏虽入烦恼而不染。
  第二颂中,除去萎花已,见无碍导师。是说除去烦恼,令佛性圆现,便名见佛 。众生多求见身外佛,不知自身实相,即天真佛也。故维摩经云,观身自相,观佛亦然。云何见天真佛?除去烦恼,令佛性圆显,即见天真佛。
  第二颂下半颂,即说明佛出现于世,不为别事,只为令众生断诸烦恼。一切众生烦恼断尽,即便成佛,如世尊无异。这便是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因缘者,即度一切众生皆成佛也。世尊以何法度一切众生皆成佛?令众生断烦恼而已。故曰为断烦恼故,最胜出世间。最胜即是称叹于佛。
  佛观众生类一颂,文显易明。
  我为诸众生,除灭烦恼故,普为说正法,令速成佛道。
  是知佛说法四十九年,不为别事,只为令众生除灭烦恼。众生若能除灭烦恼, 便可速成佛道。换句话说,无上菩提无他,无烦恼而已。无烦恼则破尽无明,无明断尽即是菩提。
  我已佛眼见,应为我以佛眼见。一切众生身,佛藏安隐住,佛藏即如来藏也。一切众生烦恼身中,皆有如来藏也。
  说法令开现。佛为众生说法,不过欲令众生本具之如来藏开现耳。
  【复次善男子。譬如淳蜜在岩树中。无数群蜂围绕守护。时有一人巧智方
  便。先除彼蜂乃取其蜜。随意食用惠及远近。】
  第二岩蜜喻。淳蜜喻如来藏,岩树喻众生烦恼身,群蜂喻八万四千烦恼,巧智 方便人喻佛,随意食用惠及远近,喻自利利他。
  【如是善男子。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如彼淳蜜在于岩树。为诸烦恼之所覆
  蔽。亦如彼蜜群蜂守护。我以佛眼如实观之。以善方便随应说法。灭除
  烦恼开佛知见。普为世间施作佛事。】
  如是善男子!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如彼淳蜜在于岩树,为诸烦恼之所覆蔽。亦如彼蜜群蜂守护。
  此是举喻以明法。众生本具如来藏,为烦恼所覆,不能得见。
  吾人欲显佛性,必须灭诸烦恼,除其覆障。除灭其障,名为修道。显现佛性,假名得道。其实得而无得,无得为得。何以故?以佛性本具故。故除妄谓之修,见 性谓之证。其实于第一义中,无修亦无证。因为妄本空,有何可修?真本具,有何可证?不过随顺世俗谛,说修说证罢了。
  我们二六时中,六识出于六根门头,于六尘中莫生贪染,便是显现佛性。
  凡夫处世,无杀盗淫,便是显己佛性。口无四过,便是显己佛性。意不起贪瞋痴,便是显己佛性。待人接物,不计较人我是非,忍得让得,便是显己佛性。
  相反地如果心起一念之贪,便是埋葬自己的佛性。乃至计较人我是非,便是埋葬自己的佛性。如果明白这种道理,便知云何修道了。道岂远乎,尽在二六时中根尘之内。
  所以佛说,我以佛眼如实观之,以善方便随应说法。灭除烦恼,开佛知见,普为世间,施作佛事。
  善方便者,善巧方便也。法无有相,佛以相显示众生。法无言语,佛以言语说与众生听闻,令其信解。无三乘人,佛说三乘人。无三乘法,佛说三乘法。无佛无众生,佛度一切众生皆成佛。如是等等,皆佛之大善巧方便也。
  随应说法。随顺众生之根、性、欲,适时应机说法,令其开解。
  灭除烦恼,开佛知见。
  云何佛知?佛知者无知,无知故无不知。佛见者无见,无见故无不见。如海印清净,万象森罗。大圆镜中,纤毫明鉴。
  凡夫则不然,处处生于知见。有所知则有所不知,有所见则有所不见。于是分别心生,烦恼乃起。
  普为世间施作佛事者,普化十方也。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如岩树蜜 无量蜂围绕 巧方便取者 先除彼群蜂
  众生如来藏 犹如岩树蜜 结使尘劳缠 如群蜂守护
  我为诸众生 方便说正法 灭除烦恼蜂 开发如来藏
  具足无碍辩 演说甘露法 普令成正觉 大悲济群生】
  尔时佛以偈重颂之。重颂之意,与长行文同,不另作解释。
  【复次善男子。譬如粳粮未离皮?。贫愚轻贱谓为可弃。除荡既精常为御
  用。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诸众生。烦恼糠?覆蔽如来无量知见。故
  以方便如应说法。令除烦恼净一切智。于诸世间为最正觉。】
  此是第三粳粮喻。不黏之米曰粳米。?者糠也,亦作?。粳粮喻如来藏,皮?喻烦恼。
  复次善男子!譬如粳粮未离皮?,贫愚轻贱,以为可弃,除荡既精,常为御用。
  先举喻说明。譬如食米未精,未去糠?。贫人愚痴,轻贱视之,以为是可弃之物。一旦除去糠?,常为王者所用也。
  譬如如来藏在众生烦恼身中,随六道轮?。众生皆曰弃绝烦恼而得菩提,弃绝五阴身而得法身,弃绝六道而得净土。却不知烦恼无性即名菩提,五阴皆空即名法身,六道无相即名常寂光土。
  一切分别,皆是无明。无明不破,则见染见净。无明若破,方知染净俱不可得。即此不可得,便是菩提涅槃法身净土。故第一义中,无一法可得。菩萨修道,唯有净除无明糠?而已。
  愚痴之人,以有所得心,取着于佛法。诚水中捞月,日下捉影也。
  故佛言,我以佛眼观诸众生,烦恼糠?覆蔽如来无量知见。故以方便如应说法,令除烦恼净一切智。于诸世间,为最正觉。
  佛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故曰如来无量知见。如来知见,被无明烦恼覆蔽,故不得显现。所以佛令菩萨除烦恼破无明,过尽德圆,自然成就无上道。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一切粳粮 皮?未除荡 贫者犹贱之 谓为可弃物
  外虽似无用 内实不毁坏 除去皮?已 乃为王者膳
  我见众生类 烦恼隐佛藏 为说除灭法 令得一切智
  如我如来性 众生亦复然 开化令清净 速成无上道】
  前二颂重明譬喻。后二颂明如来如法度众生也。
  【复次善男子。譬如真金堕不净处。隐没不现经历年载。真金不坏而莫能
  知。有天眼者语众人言。此不净中有真金宝。汝等出之随意受用。如是
  善男子。不净处者无量烦恼是。真金宝者如来藏是。有天眼者谓如来是
  。是故如来广为说法。令诸众生除灭烦恼。悉成正觉施作佛事。】
  此是第四真金喻。真金喻如来藏,不净处喻无量烦恼。
  复次善男子!譬如真金堕不净处,隐没不现。经历年载,真金不坏,而莫能知。
  如来藏隐没于众生烦恼中,虽经无量劫,而如来藏性不坏不杂。何以故?如来藏性,即是毕竟空性,毕竟空故,不坏不杂。如来藏性,即是法界性,法界性故, 不坏不杂。如来藏性,即是不生不灭性,不生不灭故,不坏不杂。如来藏性,即是平等性,平等性故,不坏不杂。如来藏性,即是如如性,如如故,不坏不杂。如来藏性,即是清净性,清净故,不坏不杂。如来藏性,即是无相性,无相故,不坏不杂。如来藏性,即是常住性,常住故,不坏不杂。
  所以譬如真金堕不净处,虽经年载,而真金不坏。虽然如来藏历久常新,但愚痴凡夫,被烦恼覆故,不能得见。
  有天眼者,语众人言,此不净中,有真金宝,汝等出之,随意受用。
  此喻佛如应说法也。佛以佛眼观见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于是如应为说妙法。教令开解,自见佛性。犹如语众人言,不净中有真金宝,汝等出之,可随意受用。
  如是善男子!不净处者,无量烦恼是。真金宝者,如来藏是。有天眼者,谓如来是。
  此是喻法双明。仍是教示众生,修学佛道,唯在除其烦恼,非是执取名相。除烦恼则具实德,执取名相皆世智辩聪也。
  是故如来广为说法,令诸众生除灭烦恼,悉成正觉,施作佛事。
  如来说法,只在令众生除灭烦恼。烦恼除尽,便可成正觉,度众生也。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如金在不净 隐没莫能见 天眼者乃见 即以告众人
  汝等若出之 洗涤令清净 随意而受用 亲属悉蒙庆
  善逝眼如是 观诸众生类 烦恼淤泥中 如来性不坏
  随应而说法 令办一切事 佛性烦恼覆 速除令清净】
  佛以偈颂,重明其意。
  【复次善男子。譬如贫家有珍宝藏。宝不能言我在于此。既不自知又无语
  者。不能开发此珍宝藏。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如来知见力无所畏。大法
  宝藏在其身内。不闻不知耽惑五欲。轮转生死受苦无量。是故诸佛出兴
  于世。为开身内如来法藏。彼即信受净一切智。普为众生开如来藏。无
  碍辩才为大施主。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诸众生有如来藏。故为诸菩
  萨而说此法。】
  复次善男子!譬如贫家有珍宝藏。此是第五珍宝藏喻。珍宝藏犹如来藏,众生不见也。法华经有贫子衣底珠喻,与此相同。
  宝不能言我在于此,既不自知,又无语者,不能开发此珍宝藏。
  此喻如来藏不能自明,须待善知识因缘方能显现。如果如来藏能自明,则众生将自然成佛,不如道理。
  所以众生虽具佛性,不得名佛。何以故?以无修治功德故。须待修行功德圆满 ,福慧两足,方得成佛。
  大智度论云,如人热渴思饮,虽见井底有水清澈,但不借绳罐方便,不能取出受用。
  如来藏亦复如是,若无如来说法,虽具聪明,不能得知。以不知故,不知修行。不修行故,不能亲证受用。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如来知见,力无所畏,大法宝藏在其身内,不闻不知。耽惑五欲,轮转生死,受苦无量。
  力者十力也。佛具十种智力。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
  由佛具十种智力,明了决定,于大众中师子吼无所畏,故具四种无所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此为如来之十力四无所畏。
  一切众生愚惑,如是大法宝藏在其身内,却不闻不知。反而耽着于五欲,轮转生死,受苦无量。
  五欲者,约心染境,则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触名五欲。约境起心,则色起眼欲,声起耳欲,香起鼻欲,味起舌欲,触起身欲,谓之五欲。另外财、色、名、食、睡,能起人欲,亦名五欲。
  众生不见佛性,耽惑五欲,以致轮转生死。
  是故诸佛出兴于世,为开身内如来法藏,无碍辩才,为大施主。
  如来出兴于世,不为别事,只为开现众生身内如来法藏。
  四无碍辩,亦名四无碍智。一、义无碍,二、法无碍,三、辞无碍,四、乐说无碍。四无碍辩,系度化众生之智,故曰为大施主。大施主者,佛也。佛为一切众生,行大法施,故名大施主。
  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诸众生有如来藏,故为诸菩萨而说诸法。
  为令显如来藏故,为众生说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