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念诵网

齐鲁名寺:崂山华严寺

发布时间:2023-09-01 11:33:32作者:念诵网
齐鲁名寺:崂山华严寺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是唐代诗人常建描绘山寺禅院的诗句。华严寺位于青岛崂山东麓那罗延山的西南麓,三面环山,东临大海,环境清幽,是崂山现存规模最大的佛寺。

华严寺几经兴衰,历史悠久。《华严经》上记载:“东海有处,名那罗延窟”。“那罗延”梵语为金刚坚固之意。那罗延窟即为华严寺的开山祖洞,素有“神窟仙宅”之称。窟内由螺旋上升的石纹构成窟壁和顶,高约15米,宽约8米,窟顶圆孔可透天光,有石级可攀登而上。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由五台山慕名来访并修禅其中。此处山势险峻,所以建造寺庙的难度非常大,憨山在窟里面壁修行了两年,后来因为私修庙宇,被充军到广东雷州。10年后,明代御史黄宗昌在崇祯年间辞官还乡,在此隐居,筹资在窟的东北兴建华严庵,但庵未建成便毁于兵燹。清初,黄宗昌之子黄坦继承父亲的遗志,和即墨准提庵和尚慈沾一起继续修建,终于在现在华严寺处建成了华严庵。因此华严寺又是准提庵的下院。顺治九年(1652年)大殿落成,供奉那罗延佛,开始称为“华严寺”,又叫“华严禅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增建了前楼,前后经30多年才全部竣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青岛市政府曾设在该寺。

华严寺属佛教“临济宗”。

第一代住持慈沾就是临济宗传人。华严寺共经20代,在其鼎盛时期,僧房有100多间,僧众达80多人。全寺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房屋120多间。四进院落依山而筑,每进院落依次增高。第一进僧舍12间,第二进为藏经阁,建于4米多高的拱形山门之上,呈方形,高8.2米,宽13.8米,深8米,阁中央立着四棱形石柱,抬梁式屋顶,是重檐歇山式结构。阁四周游廊贯通,以雕栏环绕,外檐由20根木柱撑顶,檐角饰“嘲风”,两端饰“螭吻”。阁前为幕式墙,门窗结合在一起,穿堂门,没有后窗,顶部用黄绿琉璃瓦覆盖,雕甍高约40公分,镂空云龙,建筑古朴典雅,集中体现了明代建筑的艺术风格。阁内藏有清顺治九年(1652年)刊的《大藏经》一部;明人手抄《册府元龟》一部,共计142册,1000多卷,经郭沫若鉴定为国内珍品。另有明、清版经书、法典及佛家书画等,现多存青岛市博物馆。第三进为正殿,是斗拱单檐雕甍歇山式建筑,建于顺治九年(1652年),内供释迦牟尼及那罗延佛,东西两廓为禅堂。第四进为后殿,即大悲殿,供奉观音像。侧为祖师堂,供本寺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师。东北角有西式小楼5间,院内种植桂花、牡丹等,十分幽雅。整个寺庵为“阶梯式”院落,布局严谨,宏伟典雅,为崂山古代建筑艺术之最。清代高凤翰有诗曰:“为访华严海上行,仙山楼阁眼初明。盘空磴折松为槛,挂月峰寒玉削屏。仙塔遥连潮色动,危石倒塔涧云生。不知下界通何处,一路烟霞接上清。”这是对华严寺胜境的真实写照。

华严寺门前有一条直通海滨的公路,名“华严路”,是1930年寺僧鸠工筑成。沿路苍松夹道,翠竹成林;沿路观望,烟霭横空,白云袅袅,如九天幻境。路旁有石刻“烟岚高旷”“东瀛晚色”“天风海涛”“莲池会海”等,堪称曲径通幽。

盘山道的尽头,有一圆形石围砥柱石,石上镌刻山海奇观4个大字,每个字2米多高,笔划中可容人,为崂山石刻之冠,是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山东巡抚惠岭所题。此人在清代乾隆、嘉靖年间曾3度出任山东巡抚。砥柱石南侧也有他的题记。

华严寺山门外左侧,有一放生池,架有石桥,可通塔院。 据传塔院殿堂原有清康熙十年(1671年)立的大师碑——“那罗延窟第一代弘教大师公慈沾之碑”。院内有一座七级青砖塔,埋葬着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师。旧有两棵苍松紧绕塔身相伴,虬曲多姿,名松抱塔,为寺内胜迹,于上世纪60年代枯朽而死。与砖塔相对的石塔,称“于七塔”。相传胶东农民抗清起义领袖于七兵败出家,隐于华严庵,法名善和,后继慈沾主持华严庵,圆寂后藏此墓之中。

寺前涧底西侧有一巨石,石上有一圆洞,深不可测,用手拍之如鱼鼓声之,故名“鱼鼓矿”,旁有清人所镌“云穴”两个篆字。寺后半坡“寂光洞”,洞大如屋。山顶一平石,名“望海楼”,立于石上,东望大海,明旷无阻。

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华严寺现已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近几年,崂山有关部门先后投资对华严寺周边环境优化整理。至此,古老华严寺又复焕发青春,大开其华藏世界之门,迎接天下佛门弟子及八方游客,再度成为崂山一大景观名胜。(高爱颖 刘守亮)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