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念诵网

五戒修学述要

发布时间:2023-11-21 13:06:35作者:念诵网

  五戒修学述要

  净界法师主讲

  第一卷

  《五戒修学述要》。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居士,阿弥陀佛!请放掌。

  那么我们从今天开始有四堂课的时间,要跟大家共同的来学习这个五戒在修持上的一些重要的观念跟方法。

  那么在讲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先简单地说明,就是诸位在两天之后就要再受五戒了,当我们受了戒以后,这个时候我们在生命当中,到底有什么差别,跟我们没有受戒之前有什么差别?那么这一点我们先做一个说明。

  那么在我们受了戒以后,我们内心当中的一个最大的差别啊,就是我们内心当中多了一个戒体。那么这个戒体在心中到底,会产生一个什么的效果?在戒律里面讲到两个不同的效果:第一个就是有本期誓。“期誓”就是说你心中有一个愿望在支持着你。虽然你以前在没有受戒之前,你也可能做很多的善法,但是你那个善法是没有一个目标来引导你的。比如说你到了菜市场,你看到可怜的众生,你也可能会把它买下来放生,但是你这样的行为你是临机刚好看到因缘才生起的,你不是经常保存这样的愿望的,所以你这个行为不会相续,而且造作也没有力量。那么当我们受了戒以后,你心中经常保存一种愿望——我要断恶修善度众生,那么这种愿望再遇到环境的因缘具足的时候,这个愿望就表现出来。所以你受完戒以后,你的戒体会产生一种愿望来引导你的生命,那么使令你的生命远离错误、趋向于善法。这是第一个,你心中有一个愿望。第二个是遍该生境。也就是说你在没有受戒之前,你所修的善法是有期限的,不能够普遍一切众生。比如说你以前也可能不杀生,但是你不是说对所有的众生都不杀生,可能你遇到了冤家你就会去伤害他,遇到了去刺激你的蚊子啦、苍蝇啦,你可能会伤害它。但是你受了戒以后,你的不杀生是普遍地面对一切众生,我对所有的众生,在任何的情况之下都不杀生。所以你的所缘境是特别地广大。所以,我们总而言之你受了戒以后,开始修善的时候,第一个,你心中有誓愿,第二个你的所缘境特别广大。所以会使令你所修的一切善法的功德,都会辗转地增胜。这就是我们受了戒以后的一个最大差别,就是成就了一个戒体。

  那么这个观念大家有了以后,我们就可以来看讲义啦。那么《五戒修学述要》,我们将释此义,大分为三。 我们这当中有三大科:第一个、安住戒体,那么我们受了戒以后,应该如何去纳受戒体,进一步地去安住戒体,把戒体的功能把它发扬光大,这是这一堂讨论这个主题。第二个、奉持戒相,那么这个戒体是内心的一个愿力,那么我们如何把这个愿力,把它付诸在身口二业的一个戒相,这个就真实地去表现我们心中的愿望。第三个、结示劝修,我们最后用一个偈颂来总持前面的所有的内容。所以我们事实上持戒就是两个重点,第一个我们如何安住我们的戒体,第二个我们如何去实践我们的戒相,这两个重点。我们就着这两个重点开始去研究它的讲义。

  我们看第一段,甲一、安住戒体。那么安住戒体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戒体相状。我们要安住戒体,你要先得到戒体。你根本心中都没有戒体,你根本不知道怎么安住。所以这个戒体相状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来成就戒体。第二个、戒体作用。当我们心中有戒体以后,我们如何把这个戒体把它发挥成一个最大的、防非止恶的作用。这个地方讲两个重点。

  我们先看第一个。那么我们后天要受戒,我们如何来去成就内心戒体。我们看这个《事钞》:

  《事钞》云:“谓法界尘沙二谛等法。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净心器必不为恶,测思明慧,冥会前法。以此要期之心,与彼妙法相应,与彼法上有缘起之义,领纳在心,名为戒体。”

  那么这一段我们分成三小段来说明。那么第一小段是说明我们所领受的戒法是什么,所领纳的法,就是整个法界尘沙二谛等法。这个“法界”指的是十法界,那么这个十法界的法呢,就像这个空中的灰尘、像恒河的沙这么多,所以这个“尘沙”是一个譬喻。那么这个法是什么内涵呢?“二谛”,有真谛的不生不灭的无为法,也有世俗谛的生灭的有为法。那么十法界的整个尘沙二谛等法,怎么就是我们所领受的戒法呢?我们做一个说明。当我们没有受戒的时候,这个十法界的法都是我们造业的所缘境。说你为什么会杀生?就是有这些十法界的因缘。有一些杂染的因缘、清净的因缘你才会造业。所以我们在没有受戒之前,这十法界的法都是我们造罪的因缘。那么我们受了戒以后,这十法界的因缘就转成一个我们持戒的对象。就是转过失成功德。所以,诸位要知道,我们在受戒的时候,我们每一个戒所谓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他所面对的对象是整个十法界的法。所以这样子,古德说,这个就是所谓的十法界的“妙善戒法”,这个妙是微妙的妙,妙善戒法。这就是我们后天我们要去领受的这个戒法。虽然你的戒是五条,但是这五条它的所缘境是十法界的。

  第二个,我们看能领纳之心。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净心器必不为恶,测思明慧,冥会前法。那么我们应该要用什么方法来领受这个十法界的妙善戒法呢?这个地方讲出一个重点——“以己要期”。你心中必须有一个希望,那么你有一种要成就广大功德的希望,那么这个希望包括有一定的时间,比如说如果你受八关斋戒,那当然这个希望就是一日一夜,我一日一夜要奉持佛陀的八关斋戒而成就广大的功德;如果你是受五戒,那么你的希望是尽形寿,到你这一期生命死亡为止。所以你心中必须有一个一定的期限,这个期限当中你有一个希望,那么依止这样要成就一种功德,想要离苦得乐的希望,你开始施造方便,善净心器必不为恶。这个地方的“方便”就是你要遵守受戒的仪轨。所以你在受戒的时候,你该礼拜的地方没有礼拜,该你出声音的时候你没有出声,你就得不到戒体。因为你身业、口业没有造作,就没有遵守仪轨、没有遵守这个方便。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我们一定要去遵守身业礼拜、口业的称念,那么这样子呢,来调伏我们心中的恶念,不要起恶念。就是受戒的时候、三归依要得戒体的时候,你不能打妄想。

  那不能打妄想,我们心中要干什么呢?以下说明:测思明慧,冥会前法。“测思明慧”就是一种观想。你这个时候你要观想,我从现在开始是一个生命的开始,过去的种种譬如过去死,今日的种种譬如今日生,我现在是一个新的开始。那么这个时候你心中要对整个三宝面前许下誓愿:我从今天开始,我对整个十法界的因缘,我要做三件事情:第一个,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第二个,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第三个,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化。当然,我们许下这个誓愿不表示我们马上做到,当然重点就是说你一定要先立定一个目标,那你生命有一个方向、一个努力的使命感,这个是一个重点。而且你在许下誓愿的时候心中不能任何的拣别,不管对方,他是你的冤家或者是你的仇人,你都应该把他纳入到你所发愿的对象,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你心中许下这个誓愿以后,你就用你的誓愿去“冥会前法”,这个前法就是前面的十法界的妙善戒法。这个时候你能领纳的心跟你所要领纳的十法界的法就相契合。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以心来会这个境。

  我们看第三段总结:以此要期之心,与彼妙法相应,与彼法上有缘起之义。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心中的希望跟前面十法界的妙善戒法两个相应了以后,在我们心中就有一种缘起。这个缘起就是说,心生则种种法生。本来我们心中没有这个目标的,那么当我们对这个十法界开始发愿的时候,我们心中开始由没有而转成有,这个就是缘起。那么你说他这样子的话,我这样子发愿心中产生一个什么呢?产生一个非常有力量的一个要断恶修善度众生成就佛道的誓愿。这个时候,这样的一个清净的愿力在你心中就缘起。那么这样子的一种功能,你把它牢牢地放在心中,这个就是你的戒体了。因为所有的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一个戒法的表现,都是从它发动出来的,所以它是一个体。

  我们看第二段:“于本藏识,成善种子,此戒体也。”这一段是讲一个简单的一个定义。就是在阿赖耶识当中你要成就一种善的种子,这个善种子就是功能,能够防非止恶的功能,这个就是戒体。也就是说,你看我们看这个图,你本来是一个阿赖耶识,是没有这种功能,但是你后来缘境发心,缘十法界开始发了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心,产生一个善种子,这个善种子就是戒体。

  所以我们简单做一个总结。你要成就戒体啊,你就是你在受戒的时候你要发愿。有些人受戒的时候就是念阿弥陀佛,你受戒的时候念阿弥陀佛你不能得戒体。念阿弥陀佛有念阿弥陀佛的功德,成就戒体有成就戒体的因缘。你不发愿、你不对十法界发愿,你根本不可能成就戒体。那么这个戒体到底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要期誓愿”,你生命当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来引导你。

  这个目标对我们的生命是一个很大很大的一个力量。我讲一个简单的公案诸位体会看看。这个是讲到美国好莱坞一个巨星他立志成功的一个实际的例子。这个人他的祖先啊,他本来是伊朗人,中东伊朗人,后来他搬到美国去住,就移民到美国。那么这个巨星他的父母亲,他父亲是一个酒鬼整天喝酒,他母亲是一个赌徒整天赌博,所以他们两个他父亲母亲整天就是醉生梦死,所以他是一个非常破碎的家庭,不正常的家庭。所以这个人他读到高一的时候就辍学了,就不再读书了,整天做无业游民,自暴自弃,反正这种环境你也没办法成功。后来他做无业游民做了四年,到了二十岁的时候,他一觉醒过来,突然间醒悟。他说我不能这样子一天过一天,我再一天过一天我的父母亲的生活相貌就是我的未来最明显的写照,我必须做一些改变。然后他就立定志向,我一定要在今生当中有所作为。但是有所作为,他想一想,我也不能去做生意,没有钱;我也没有一技之长,也没办法找工作。但是他觉得他身体很健康,他可以做一个演员,而且他对于表现、对于演艺的这样的一个事情很有兴趣,他决定要做一个世间上有名的演员,他立定一个志向。那么他就去好莱坞去应征演员。但是他天生有一个缺陷,他嘴巴是歪一边的,那么歪一边当然这个相貌就不好看了,所以他去应征的时候被很多导演都拒绝了。但是他告诉他自己他不能放弃,我既然不能够做演员,那么我就应该往这个方向去努力。他就到好莱坞公司里面去应征扫厕所,因为扫厕所你经常能够接触一些演艺的人员。那么他扫厕所,白天扫厕所,他晚上就研究那些世界上著名的剧本,写得好的剧本他都研究。他自己也写剧本,后来他把他自己的剧本,他扫厕所就很多导演上厕所,他看到导演就把他剧本给他看,那么很多导演看到他的剧本都没有兴趣。有的导演是有兴趣,但是他说你把剧本版权卖给我,他说不可以,我这个剧本要给你用是有一个条件,男主角一定要是我。但是这个导演说你嘴巴歪一边怎么能够做主角,不可能。后来他在扫厕所扫了五年的厕所,被拒绝了一千三百七十五次,一个人在生命当中有一千三百七十五次的挫败,很多人是放弃了。当然他也曾经想过放弃,但是他想说,我的人生只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照我的目标去做,我坚持我的目标,我达到我的成功;第二个,我放弃,我放弃的时候,我的生命就跟我父母亲一样,醉生梦死,那与其这样倒不如去死,行尸走肉嘛!后来到一千三百七十六次的时候,他遇到一个导演,一个年轻的导演看到他的剧本非常喜欢。跟他说,你把这个剧本卖给我,我给你三万五仟块美金。那么这个时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他可以、他也可以得少为足,放弃他的目标,拿三万五仟块过他快乐的日子。但是他跟导演说,做演员是我一生当中最大的目标跟理想,我一块钱都不要拿、拿你的钱,你只要让我做这里面的男主角就可以了。导演开始当然觉得不适合,但是后来被他所感动,就录用他做男主角。果然,拍第一集以后就轰动整个美国。这个男主角就是席维斯史特龙。那么他所写的第一个剧本就是《洛基》。那么他就是以他的目标实践一个不可能的一个、本来别人不可能的、那么他后来把它实现了。

  也就是说,我们一个人的最大的挫败就是自我设限。我们每一个人内心当中有一些善良的功能,比如说你曾经也布施、偶尔也会放生,我们每一个内心当中有也有邪恶的功能。但是一般人对邪恶的功能,往往是采取一个妥协的态度,一天过一天;那么善良的功能你也不会刻意地去加强它。所以我们一般人没有受戒啊,他的生命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过去跟未来是相等的,他不可能有突破的。所以你要不受戒的时候,你看看你的过去,你就知道你未来是怎么样,因为你不可能改变。那么受了戒就是不同,你就是因为要改变你才受戒。但是你要改变的第一个重点,你必须要发愿。在佛前、在三宝面前、在整个三宝的证明之下,你许下你的誓愿——过去的就不要再提了,我过去醉生梦死、无量劫流转,这个就不要再说了;从今天开始,我要做三件事:第一个、誓断一切恶,第二个、誓修一切善,第三个、誓度一切众生,而且把这样的一个目标回向来生往生净土,或者成就佛道。那么这个就是所谓的戒体。就是你心中当中开始有一个目标来引导你的生命,你的生命已经不是随风飘荡。一个人没有目标就是没有方向、没有使命感,没有使命感就是一天过一天,也可以好,也可以不好,什么都可以的,这样的生命你要开始放弃了,你的生命应该开始重新规划。我们以前,造善造恶是做不了主的。因为你没有目标。没有目标的人,你的生命是环境作主,心随境转——你遇到了染污的因缘你只好造恶,反正别人都这样做我也这样做;那么你遇到三宝的境界你就造善。现在不是了。诸位要知道,你受了戒以后,你的生命是你自己要作主,我不管是遇到染污的因缘、我不管是遇到清净的因缘,我一定要断恶修善度众生。这个就是你受了戒以后你应该做的相貌,就是你要在生命当中有所突破。那么这个为什么你有这样的力量呢?就是你在受戒的时候要发愿,就是这个地方——“测思明慧冥会前法”。所以我们在受戒的时候,你要持戒之前要先得戒体,你不得戒体你就没办法持戒了。那么得戒体,我们刚刚讲过,你一定要缘境发心,开始发愿,有这样子的发愿才成就一个生命的一个新的目标。

  好,我们看第二段,乙二、戒体作用。

  那么当我们受了戒以后,我们心中在整个污泥当中产生一朵莲华,就叫戒体。那么我们如何靠什么样的修持把这个莲华的力量扩大呢,把这个光明的力量扩大呢,使令它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看第二段。

  《业疏》云:“由有本种熏心,故力有常,能牵后习,起功用故,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随心动用,还熏本识,如是展转,能静妄源。”

  这一段我们分成两小段来说明。先看第一小段,由有本种熏心,故力有常,能牵后习,起功用故。那么这个“本种”就是你当初在三宝面前所许下的誓愿。你受戒的时候成就第一个善良的种子,成就第一个清净的誓愿,这个叫“本种”。然后你要把第一个种子不断地去忆念,忆念它。“熏习”就是你要不断地忆念你这个当初所发的愿。那么“故力有常”,这个“常”就是相续,使令这样的一种愿力的功能在心中不断不断地加强。那么怎么加强呢?“能牵后习,起功用故”——它能够产生后来的功能,这个“习”就是功能,种子功能。也就是说,你刚开始在染污的心中产生一道的光明,但是你不能够这样子就结束,你要不断地忆念戒体,把这个光明再牵引后面的光明,把第一个光明转成第二个更大的光明,第二个光明再转成第三个光明……那么这样子,这个功能慢慢地辗转增胜,那么生起净化内心、转染成净的作用,这是总标。

  我们看别释。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已经成就的戒体把它扩大呢?这以下说明: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随心动用,还熏本识,如是展转,能静妄源。那么我们前面说过“由本种熏心”,由第一个种子来熏心产生第二个种子,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以下详细说明。就是你受完戒以后,当你遇到这种过失的境界,你以前遇到这个境界你一定会造杀盗淫妄的,这个染污的境界,这个时候你要做三件事:第一个,忆,忆念,你要忆念你的戒体。我不能再做这件事情了,因为我的生命有一个新的目标来引导我,我过去没有目标那当然就算了,没有目标的人做什么都可以的,我现在已经在佛前许下誓愿了,我不能放弃我的目标,因为我放弃我的目标我的生命就没有价值了。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忆念我们当初所许下的誓愿,那么由于忆念的关系产生一个“持”,就产生一种执持不失,你的心就被你抓住了把你摄持住了,然后由持产生防,产生防非止恶。所以说,“随心动用,还熏本识”。那么你刚开始你对烦恼产生一分的调伏,产生调伏以后你就加强你的力量,慢慢地,“还熏本识”,又成为另一个更强大的戒体。所以,戒体啊,你每用一次,它的力量就大一次。那么“如是辗转,能静妄源”。你不断地去忆念你的戒体,使令它防非止恶,那么这个时候戒体的力量慢慢地扩大,你那个染污的力量慢慢地减少,就能够转染成净,那么就能够净化你的内心。

  我们看这个表解,那么这个我们的心跟环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件事,先忆念戒体。就是你已经是一个受戒的人,我在佛前已经发下一个目标了,这个目标我不能放弃的。那么我们忆念我们的戒体就产生持守不失的,使令我们身口不敢动。我们心中有力量的时候,你的身口就不会动。一个人身口会造业,你的心一定是六神无主。六神无主的时候,你就是没办法了,那这个时候你会被烦恼掌控。但是我们心中有忆念戒体的关系啊,我们身口就不会去活动,不会活动就产生防非止恶,那么一次一次成功以后,就把染污的心转成清净的心。

  所以受了戒以后,你说那个我们一个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就好,干嘛要受戒?这个观念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你没有受戒,你不可能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这是一个结果,这是一个结果啊。你因为有受戒你才能够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否则你怎么抗拒你的烦恼呢?所以,佛陀制戒他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帮助你从烦恼的力量里面解脱出来,他是帮助你。佛陀有大的善巧,帮助你。当然,这个戒体我们说过,有两个重点:第一个,领纳戒体;第二个,忆念戒体。我们知道,能忆能持能防的关键在忆念戒体。我们如何把这个戒体的力量扩大,你受了戒要做这件事情。

  这个忆念啊,我们做一个说明什么叫忆念?我们过去没有好好地利用这个忆念的这个作用,就使令我们丧失很多的机会。这个忆念啊,在心理学上说叫做心灵的联想。它有正面的联想也有负面的联想。比如说有一个巧克力,如果你看到巧克力,你是如何忆念这个东西,你是如何联想这个东西?如果你认为巧克这个东西会让我发胖,会增加我的血糖,你对这个巧克力产生负面的联想,那么我跟你保证,你一生当中你会去碰巧克力的机会很少,你对巧克力的造的业一定很少,你跟巧克力的因缘就会脱离了。如果你对巧克力产生正面的联想,诶,巧克力对我产生能量,我吃巧克力会有一种幸福的感受,你对巧克力安立一个正面的联想,那我看你跟巧克力一生当中接触的机会非常得多。你看所有事情都是这样,你的心中的忆念影响你的行为。比如说你说婚姻,男女的婚姻关系,你对婚姻是怎么忆念?你说我想到婚姻的时候我就害怕,婚姻就是束缚、就是痛苦,那我保证你今生不太可能结婚,就算结婚的话你婚姻也不会维持太久,就算维持也是名存实亡。那如果你想到婚姻的时候你想到好的联想,诶,婚姻给我幸福快乐,那么你产生这样的联想,你对婚姻生活你就会过得很快乐,你的婚姻的因缘也会维持得长久。所以这个心灵的联想是非常的重要。

  现在问题就是说,当你心中许下这个目标,这个目标到底在你心中会产生多大的力量,你要用忆念的方式让它扩大。反正有些人他受了戒以后他也无所谓的,他也不去能忆能持能防,他也不去忆念他的目标,这个时候你的目标在你生命当中就变成没有价值了。你必须把你生命当中最喜欢的东西跟你这个目标联想在一起。比如说你身体不好,你渴望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今生已经是为病魔所折磨,今生算了,我希望我以后的生命永远离开病痛。你这个目标要跟你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联想在一起——因为你会断恶修善度众生所以你一定会健康。有些人一生当中过着卑贱的生活被别人看不起,我希望渴望得到尊贵的生活,你要把尊贵跟你心中的目标联想在一起,当然在佛法的修习它更重要是究竟的安乐,比如说你希望能够远离三界的生老病死的折磨,你希望到极乐世界过清净的生活,亲近阿弥陀佛、有一个美好的正报、具足神通、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你必须把往生极乐世界跟你的戒体联想在一起,这个时候你的戒体才会有力量。

  我引用这个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对戒体的功能,讲一段小故事给大家做一个鼓励。龙树菩萨说有一个贫穷人,这个贫穷人当然他从小就很贫穷,后来他发觉他这样贫穷下去不是办法,他立定志向要远离贫穷得到富足,那么他就跟善知识请示如何离开贫穷的方法。善知识说有一个功德天他很灵感,任何人向他祈祷他有求必应,你应该去向他祈祷。后来这个人在工作之余每天就向这个功德天礼拜、祈祷、赞叹。他对功德天礼拜了十二年,有一天功德天就被他感动了,就在晚上的时候出现。功德天说你拜了我十二年,你这个真诚感动了我,你到底有什么祈求?这个贫穷人说,我一出生的时候就非常贫穷,我希望能够得到富足。这个功德天就给他一个瓶子,叫叫德瓶,功德的德、瓶子的瓶。功德天说,你只要向这德瓶祈求什么东西,它就会满你的愿。哦,这个贫穷人就对瓶子祈求,我先要有一个美丽的房子,果然房子出现了。但房子里面要有一些家具、装璜、宝物,他就祈求。祈求以后,所有的设备都齐全。我出门的时候要有一个车子,一个庄严的车子出现。后来因为这个德瓶的关系,他变成非常地富有。那么当然,一个人有钱他就要向他过去的朋友炫耀一下,就把他过去那些贫穷时候的朋友都请到家里面庆祝一番。那么这些贫穷的朋友看到,就说哎唷,你以前跟我们一样都是很贫穷,今天吃饱了明天的饭菜都不知道了,你怎么这么富足呢?这个贫穷人说我因为向功德天礼拜了十二年,那么他送给我一个德瓶,所以这个德瓶能够让我所求如愿。那么他的朋友说,你可不可以现场表现一下给我们看?好,没问题。那么他就向德瓶祈求的时候,说我希望出现一个漂亮的宝珠。果然就在大众当中,这个宝珠就在桌子里面出现。这个时候那些贫穷人的朋友就非常赞叹就鼓掌,那么这个主人这个时候就得意忘形,就在那个地方又跳又唱,就不小心把德瓶摔到地上就打破。打破以后,从德瓶里面变现出来的东西,就全部消失掉,他又恢复贫穷。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讲这个故事,这个德瓶就是诸位的戒体。就是说,本来这个目标你如果好好地去实践奉行,你生命当中真的能够所求如愿,你要什么就有什么。但是不幸的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受了戒以后,经常不去忆念戒体。不把这个戒体当一回事,还是随顺妄想而转。所以他这个戒体的力量慢慢地薄弱,到最后消失掉。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这种感觉,我们看传戒,我自己就注意一件事,现在我们台湾的传戒有一个很明显的情况。比如说这个地方的戒子三百个,有将近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都是重受的。重受诸位知道吧?就是受第二次的。他为什么会重受?就是他的戒体的力量他没有把握。问题就是说,今天不是净律寺这样子,所有的寺庙我探听的结果,很多都是重受,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就是很多人他受戒以后回去,他不忆念戒体,失掉以后明年有地方再受一次,受一次他不珍惜又失掉。那么你不断地发愿,然后你又忘失你的本愿,时间久了以后你会产生一个痲痹性。这样子比一个完全没有受戒的人更可怕,因为你已经产生一种修行的疲惫。所以我希望我们受戒是很珍贵,但是更重要你回去以后你要不断的的忆念你的戒体。怎么忆念呢?我刚刚说过,你要产生一个正面的联想,它就像德瓶一样让你所求如愿,如果你今天不经常忆念戒体,你就什么都没有了,让这个戒体在你生命当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你遇到染污的因缘,你很想造业的时候,你踩煞车告诉你自己,等一等,我这样子做就把我的戒体破坏了,那么这个时候我以前因为戒体产生的这种快乐的果报就会消失掉。所以一个人他为什么能够抗拒自己的欲望?其实抗拒欲望是很难的。就是你要把这个戒体的效果、它的重要性在你的心中产生一个强大的力量,然后这个力量在生命当中开始在主导你,而不是欲望在主导你,是由戒体来主导你。这样子,其实你受戒受一次就够了,后面就是你如何让它扩大。如果你今天不做忆念戒体的作用,你每一次都受,回去还是打破,那你要受到什么时候呢?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讲,第一件事情,成就戒体;第二个,忆念戒体。这两个同等重要。

  好,那么这个就是我们讲到你在奉持戒法之前你要做的两件事情:第一个,缘境发心、成就戒体;第二个,你要对这个戒体、心中的目标产生很多很多正面的联想,它让你今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它让你临命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它是你生命当中的宝瓶,那么忆念戒体把戒体的力量扩大。这个是我们在受戒之前在持戒之前要做的两件事情。

  好我们看讲义,甲二、奉持戒相。

  前面我们讲,我们这个受了戒体心中有一个愿望,断恶修善度众生。但是你在实践的时候,在五戒来说,是有五个项目:第一个、不杀生;第二个、不偷盗;第三个、不邪淫;第四个、不妄语;第五个、不饮酒。就是说同样是一个德瓶,这个德瓶有的是比较小、有的比较大。像菩萨戒的德瓶就比较大,它的戒相比较大,所以它的功德会比较大。当然我们先把五戒的德瓶先守好,你才能够转成菩萨戒的德瓶。所以这个受戒是有次第的。所以,在五戒来说它的实践,依止这个目标所产生的一个实际的身口的实践,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条。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好了。

  第二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面,甲二、奉持戒相。

  那么我们前面讲到安住戒体,就是我们受了戒以后,我们心中有一个愿望,我们心中希望生命当中能够依止断恶修善度众生这个目标来实践。那么这个时候,一个人有愿望以后,他的生命就有方向、有使命感,也可以说你心中有一个功德宝瓶。那问题是这个功德宝瓶应该如何来保持不令它破碎呢?那么这个就是要看第二段了,奉持戒相。戒体会产生戒行,但是戒行也会保护戒体,这两个是相互作用的。那么应该如何来保护我们的戒体呢?这个地方有五个地方要注意的。这五段啊,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都会伤害我们戒体的,都会伤害我们生命当中最重要的目标,这个五段都要避免。

  我们先看第一段的(乙一、)不杀生。那么这当中(丙一、解释名义)我们先解释什么叫杀生——断有情命,是名“杀生”。在佛法的定义啊,你只要断绝有情众生的生命,这个叫“杀生”。什么叫“有情”呢?就是说他有感情。比如说你砍一棵树,砍树不能讲杀生,因为树没有感情,就是说树没有明了的心识,它没有心、它只有生长功能。那么所谓的有情,如果要详细定义,就是从初世到后世。初就是最初,初就是说当一个婴儿、一个神识投胎以后,这个就是有情,虽然他还没有出生,但是只要这个神识在母亲的肚子里面投胎了,这个叫初世。所以你堕胎就是犯了杀戒了。其次,这个人临命终的时候,只要他的神识没有离开,他的全身没有冰冷,这个也是有情。所以你看到他还有生命,你用注射让他安乐死,这个也犯杀生。也就是说,在他投胎的时候开始算起,到他身体完全冰冷、神识离开,这个过程都叫做有情,只要你去杀害他都叫做杀生。断绝有情识的众生的生命,叫杀生,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定义。

  这以下把这样的一个断有情命的相貌,把它开展出来,看第二段:凡有命者,不得故杀。若自杀、教他杀、方便杀、咒杀、堕胎、破卵、与他毒药、令命断者,并得杀罪。

  那么这断有情命,这以下把它做三段的开展。第一段,凡是有生命现象的,都不能去杀害。简单地说就是所有的动物,它只要有情感、有心的作用,它有感受、有情感的,这个都不能杀生。那么杀生有几种相貌呢?这以下简单地提出七种相貌:第一个、若自杀。这个“自”就是亲自,亲自去杀害。这个亲自杀害在律宗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你去杀害别人。杀害别人,这个就犯了上品的根本不可悔罪;如果你杀害自己,使令自己死亡,就是自杀,犯中品。所以你自杀也是有罪的,因为你也是有情。所以自杀包括杀害别人、杀害自己,伤害别人是上品罪,伤害自己是中品罪。第二个、教他杀。你没有亲自杀害他,但是你用言词或者用书信来教唆别人去杀,结果对方死掉了,那你教唆的人犯到根本罪。比方说,在律上说,有四个人,你们四个朋友在一起,有一个人说我们去杀某某人好不好。那么其中有一个人提出这样的提议,只要你点头说好,那么这个人去做了,对方被杀死了,你只要说好,你就犯到根本罪了,就是教他杀。只要你有同意这件事情,都构成了教他杀。这个地方要注意。就是前面是用身体去杀,这个地方是用言词、用口业去杀。第三个、方便杀。这个方便杀它的内涵就是间接地杀生,我没有直接杀他,但是他却因为我而死亡。那么这个地方戒律讲得很多,我们在《五戒相经笺要》当中提出三个重点。蕅益大师说什么叫间接杀生呢?第一个,指示道路令他人杀害。你看到某一个人拿着刀子要去追某一个人,拿刀子就是要杀人对不对,那么这个人往东边跑过去了,那么他问你看到他没有,你说有,往这边过去了,你指示道路让他追赶得到,把对方杀死。那么杀的人犯杀罪;你指示道路的,你也犯根本罪,因为他因为你而死亡,你要不指示道路他就不会死。第二种情况,就是使令他在恶道中死。你明明知道这个人他身体情况很虚弱,如果他去工作他就会死亡,你身为老板或者老板娘,你强迫他去工作,你明明知道他生病生得很严重,你又强迫他去工作,而且你知道他工作可能会有死亡的危险,只要你有一点疑惑,你强迫他去做,结果他果然死掉了,你也是犯到根本不可悔罪。这个叫做方便杀、间接杀生。第三种,设置杀生的工具。你挖了一个洞,你要陷害某一个人,结果他果然掉下去,你说他自己掉下去的,不能这样讲。因为你刚开始挖这个洞的时候,你就有动机要杀害某人。虽然他自己掉下去的,他死掉了,你也犯到杀罪。比如说我在桌上放个毒药,但是你放毒药就是要毒害某人嘛,虽然他自己喝了,但是这个毒药是你放的,所以这叫间接杀生。就是你虽然没有杀对方,但是对方却因为你的因缘而死亡,这个叫做方便杀。那么当然这个很多,我们可以从这样的方面去了解。第四个、咒杀。这个咒杀不是一般人做得到,就是用持咒的方式、用持咒驱使鬼神去杀害对方,这个一般是外道最喜欢用这个方式。第五个、堕胎。堕胎就是你不管用药物、用针灸来杀害胎中的婴儿。有些人说,有的法师说,这个胎儿在四十九天之前他还没有成就人的形状,所以四十九天之内杀害胎儿不犯根本罪,这个观念是完全错误的。从律上的定义,有情就是从初世到后世,只要这个神识投胎了以后,他就是一个有情,不管他的外表是不是人的样子,这不管。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只要这个是一个生命体,那么你去堕他、去害他,这个也是杀罪。接下来,第六个、破卵。这个是破坏动物的卵,也是跟前面堕胎一样,它还没有出生,但是它是一个生命体。第七个、与他毒药。与它毒药就是说,对方要自杀,你是西药房的老板,或者刚好你身边有毒药,你明明知道他要自杀,他跟你索取毒药,你就把毒药给他。他跟你说我活着已经没有价值了,你赶快把毒药给我,让我了结这个痛苦的生命,你果然把毒药给他了,那么他吃了毒药死掉了,你也犯到杀罪,这叫与他毒药。

  总而言之,我们看第三段,总结:令命断者,并得杀罪。杀罪的成立必须有两个重要的条件:第一个,对方是有情;第二个,对方生命断绝。如果他只是受伤,那你这个杀罪不圆满,叫方便罪,没有犯到根本罪。所以杀罪是不是犯到完全圆满的根本罪,就是看他的生命是不是断绝。

  我想我们尔后有四条根本戒都是一个观念,我们说明一下。在唯识学上说一个戒,犯罪的条件有三个:第一个要有意乐,你要有恶念的动机,有这个动机;第二个有加行,你有身口的行动,你要采取行动。你只是想一想,在律上不能犯根本罪。意乐、加行,第三个究竟,你把这条戒做圆满了。每一条戒都有究竟。从杀生的角度使令众生命断,就究竟,那么这样子你的戒体就破坏了。这个是把杀生做一个简单的定义。

  看第二段:(丙二、)具缘成犯。那么杀生是具足五种因缘而成就了犯重,这个犯重就是犯到上品的根本罪。我们在持五戒,你刚开始要注意根本罪,根本罪一条犯到,你所有的五条都犯到,你的德瓶都破坏掉。所以你要先注意这个根本罪,先避免根本罪。第一个,杀生的对象,对方是一个人,他六道里面是个人。如果他是一个动物或者鬼神,那是不犯根本的,对方一定要一个人。第二个,你心中做人的转想,你知道他是一个人。比如说,你如果在黑暗当中看到一个黑色的影子,你以为他是鬼,你真的以为他是鬼,结果你为了保护自己把对方杀死,这样子不能犯根本罪,因为你当初是把他当鬼想。那么就是说,你很清楚对方是个人,这是第二个条件。第三个,起杀心。表示说你不是无意的,你是真的有杀害之心。第四个,兴方便,而且你采取行动了。前面是个意乐,这个讲加行。你用刀、用杖、用毒药、用针灸的方式……就是采取行动。第五个,使令前人命断。那么这样子就是犯到根本罪。这个地方的命断啊,在律上做了说明,说命断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当下命断,第二个、你杀害他的时候他没有死亡,后来他这个病啊拖了三年死掉了,但是他这个死亡是跟你当初你杀害他的是有密切关系的。虽然拖了三年死掉了,他死掉的当下,你的戒体也破坏了。所以这个地方是说他后来因为这样而死也算。所以我们在判定罪相的时候,我们基本上,在律上,我们都是简单的判法:第一个、心;第二个、境,外境的境。你心中只要有杀心,那一定是犯罪了,不管有没有行动,可能是轻、也可能是重。只要有心就一定有罪。那么他的罪的轻重,就看你的境——你所杀生的对象是谁、对方有没有命断,这两个条件来判断。

  在律上为什么在六道当中杀人的罪是最重呢?理论上天人比我们尊贵,应该杀天人罪是最重嘛。因为六道当中只有人道是个法器。诸位想想看,我们在六道当中,前五道他的生命体、他的内心都是靠直觉,就是跟着感觉走。天人也是这样,天人不能产生智慧,三恶道也不能产生智慧。天人跟三恶道的生命是一种直觉反应,他受到快乐就直觉产生快乐的感受,遇到因缘就产生痛苦的感受,他不能去思维法义,不能去听闻正法如理思惟,产生一种观照的力量、产生解脱的因缘。他好不容易得人道,他无量劫当中很可能因为这个人道而听闻正法、如理思惟而解脱、而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他今生是他无量劫当中唯一出去的一个希望,你把他这个希望杀死,你断绝他唯一出离的机会,那你说这个罪是不是很重?他来生不一定有机会再做人。尤其现在,大家一直在节育,所以现在做人的机会更少。所以说,在六道当中,因为人道是一个修道的法器,所以佛陀把人道的所缘境是判的最重。

  看丙三、犯戒轻重。我们刚刚讲了观念——约心约境,我们可以把这个观念把它套进去。若杀父母、罗汉圣人,犯逆罪,若杀人命断,犯重罪,上品不可悔罪。如果你杀的是自己的父母,这个父母有生育养育之恩叫恩田;或者是圣人,罗汉圣人,这个圣人是众生所依止的善知识,由于他对佛法的开导,很多众生因为他而成就法身慧命,所以你把他杀死了也断众生的慧命。那么这两条叫做犯到逆罪。在律上说,你犯到杀父、杀母、杀圣人的罪,是很难很难忏悔的。不但是破戒,而且是很难忏悔的。到地狱啊,是肯定要去的,很难忏悔的。若杀人命断,那么假设所杀的对象是个人,而且对方也命断了,就是有意乐、加行、究竟,三个法具足,这个地方是上品不可悔罪。也就是说,这以下的戒,只要是杀盗淫妄,只要你破一条上品不可悔罪,其它的四条都破了,你好不容易所成就的德瓶就全部破碎了,从德瓶所表现出这种种的功德也会同时消失掉。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的,这第一条要特别小心。第二个,若杀人不死,若杀天、龙、鬼神等命断,中品可悔罪。你虽然是杀人,但是对方是受伤了,可能是轻伤、重伤,但是他没有死掉;或者你用咒术来天人、杀龙类的众生、杀一般的山神、地神、鬼神,这样子是中品可悔罪。你的戒体有缺陷,但是没有完全破坏。这个地方是可悔的,你可以做一些如法的忏悔来弥补的。第三,若杀畜生、虫、蚁、蚊、虱等。你如果是杀畜生,什么叫畜生呢?就是昆虫、蚂蚁、蚊子、跳虱。这个杀畜生啊,在《瑜伽师地论》上说,越大只的众生罪越重,你杀一只大象的罪比杀一只马的罪重,你杀马的罪比杀狗罪重,杀狗比蚂蚁还重,越大只的、体积越庞大的罪越重。第二个,越有灵性的众生罪越重。什么叫有灵性?像猴子、狗,这种灵性越高的,它聪明智慧越高的,这个罪越重,杀牛也是一样。那么这个畜生也是有差别的。第二,若杀天、神、畜虫等不死,这个没有死掉只是受伤,这个都是下品。第三个,见杀随喜,你看到有人在杀生,你欢喜而且嘴巴讲出赞叹的话,那么这个都是下品罪。所以说这个,在判定轻重主要是两个重点:第一个,对象是人是重,鬼神是中品,畜生是下品。这个地方就是以杀生的对象来判轻重。

  我们看丙四、开缘情况。开缘当中有两段。第一个,无杀心而误致死。就是说,我在工作当中我没有要杀害对象的心,但是我不小心,结果因为一时的失误使令对方死亡,那么在律中是不犯罪。不过这个律中不犯罪它是有世间的果报的。第二个,狂乱坏心,这一条戒是所有的戒都开缘的。你精神错乱,什么叫精神错乱呢?见到粪便去捉它就像抓栴檀一样,见火去捉就像抓黄金一样,这个叫精神错乱。这种情况是不犯戒,但是世间果报不能失。这个世间果报跟犯戒,诸位在研究戒律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差别,我做一个说明。你犯了戒,是有心、有境的和合,那么这个犯戒会影响你六道的升沉,影响你的总报。你来生是天、是人、是三恶道,这个跟犯戒是有关系的,所以这个犯戒会影响你的总报。这个世间因果呢,就是你没有心、只有境,世间的因果它不能影响你的总报,只有影响别报。比如说,我不小心结果我的朋友死掉了。你不会因为你的不小心来生到三恶道去,不会的,但是你欠他一条命,来生你再遇到他的时候,他可能会伤害你。这叫别报,但是你不会因为这样到三恶道去。所以犯戒是影响总报,世间的因果影响你的别报。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另外我们再讲一个开缘情况。在菩萨戒里面讲到开缘就是,如果有一个恐怖份子,他装了一个很大很大的炸弹,在人群很多的车站。你知道他要杀很多很多的众生,造很大的罪业,而且你用任何方法来阻止他都不可能,你几乎别无选择而且时间非常紧迫了。那么菩萨心中作如是的作意就是说,今天他要是把这个炸弹引爆啊,那是几百万人要死掉,而且他会造很大的罪业,堕三恶道去了。所以菩萨以慈悲心、惭愧心就结束他的生命,让他不要造这个罪业,也避免很多人因为这样子不会死亡。一般你做警察都是会这样做的,有做警官的人员,这种在菩萨戒是开缘的,为了救度众多众生。当然一般这个都是你从事警界或者军人方面,才可以做到的,那么这个是菩萨戒的开缘。

  我们看丙五、持犯得失。持犯得失当中我们先看犯戒的果报跟持戒功德。先看犯戒的果报。那么杀生的正式果报是在三恶道,但是你到三恶道出来以后还有剩余的果报,就是短命多病。我们一个人会短命多病,当然,有一部分是四大不调,就是你饮食睡眠没有调好;但是另外一个部分就是跟业力有关系。就是说你很奇怪,我这个慢性病所有的药都吃过了,医生检查也没有毛病,但是它就是在那个地方不断地伤害我,那这个就是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业障病,就是你前生可能在某一世有杀业,这个业成熟、表现出来。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这个是这样子,每一个有情众生不管他活得多么卑贱,它即使是一只蚂蚁,它都爱着它的生命,所以你去杀害它的时候,它心中会对你产生怨恨之心。所以,在众生被杀的时候,在心理学上说,它会产生一个心中的愿望,它有一种报复的愿望,它是含怨而死的。所有众生死亡是含怨而死的,除非它是正常死亡。而且很奇怪哦,在心理学上说,当一个人被谋杀的时候,他临终的时候他会知道谁杀他的,他临终的时候会知道。他平常的时候不会知道,他即将死亡的前一剎那他会知道谁杀他,这个时候他会对对方产生邪恶的咒愿,那这个时候双方就结下恶缘。如果他是人道,那他看到你就要报复了;如果他是鬼神道,那也是很麻烦,他鬼神有神通,他在暗处你在阳处,你就觉得病痛不断。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讲一个小故事。说在杭州有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有一亩小的田地,靠这个田地过活。后来他隔壁一个大户的人家,他因为跟这个官人、政府官员有好的关系,就用霸权把这个农夫的土地夺过来。夺过来以后,这个农夫没办法,打官司也打输他,但是这个农夫就靠这个田地养家活口,这是祖产。所以他看到这个田地被夺,心中恨啊,一个人一恨的时候就生病了,所有的药都治不好。临终的时候就把他的大儿子叫过来说,说我这个病你不要再花钱了,你治也没有用,我过几天就要死掉了。我有一件重要的事交待你,我死掉的时候你帮我准备棺木啊,你不要全部封死,挖一个小洞。说为什么挖一个小洞呢?他说隔壁的这个人害我太深,我来生要变一只毒蛇报仇。那么这个儿子当然就听从父亲的话,订的棺木就挖一个洞。那么这件事情就传出了,传出去以后这个大富长者知道了,他心中害怕,害怕就触动他的良心,就把这个地契还给他,又准备一些礼品给他,请他喝个酒,道歉酒。当然对方肯悔改,这个人心情就好一半了,好一半以后这个酒一喝,大家一谈,心中的结解开,他一高兴啊,就吐,吐的时候从肚子里面就吐出一条蛇出来。那么这个蛇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心中的怨恨。

  所以我们跟众生啊,这个杀生戒,诸位要知道,所有的杀盗淫妄里面最难解开的怨业就是杀生罪。杀生罪,你不要说故意杀生,你就是不是故意的都要避免。什么叫不是故意的?你煮东西,有一盆热水,你不要这个热水就往水沟里面倒。你说“我不知道”,你不知道,只是不犯戒。我刚刚讲过,你不知道,只是你不会到三恶道去。但是你这个倒下去,水沟很多众生啊,全部死掉了,你来生你就很可怕了——你虽然护持三宝有很多的善业,但是你可能大部分的时间都要吃药了,病痛特别多。所以这个杀生戒,你不但是故意的,你连不是故意的,你都要防犯。像以前都是杀烧柴火,可能诸位有些人做义工都还会烧。这个柴火啊,你看那个样子太腐杇,可能里面已经有虫、有蚂蚁了,你只要想到说“可能有”,你就不能烧了,这柴火就不能丢进去了。所以,在杀生里面,只要你疑惑、去做,其实就犯戒了。所以,这个木头已经腐杇了,你干脆不要烧。有这个热水,你不要往水沟里面倒,要怎么办呢?加一点冷水把这个热水冷却,或者把它放凉再倒。还有一点,特别你是做染污业的,那个电子工厂排除的废水,或者你是染布用的那些染料的东西,都是有毒的液体。你明明知道这个液体是有毒的,你往水沟里面排出去、流到河川里面去,这个河川里面死的众生,都算你的。所以这个地方都要注意。所以杀生跟其它的戒不同,就是,你要避免故意杀生,你也要避免不是故意的杀生,因为这因果是跑不掉的。我们没有一个人希望短命多命,所以你不希望这个果报出现,你就不要栽培这个因地。

  持不杀生戒的果报,得升人天乃至佛果。你刚开始成就人天的果报,然后慢慢地趋向佛果。那么在我们成就人天之前呢,还有一些剩余的小小的果报:第一个、身常无病,你看很多人他没什么病痛,他就是这个不杀生戒持得很好;第二个、寝觉快乐,他睡觉的时候非常安稳,一觉到天亮,他不会作恶梦;第三个、寿命长远,他活得特别久又特别健康。佛陀有两个弟子,佛陀亲口赞叹这两个弟子过去生不杀生持得特别好。第一个是阿难尊者,一生没有生过病,他活到一百二十岁。第二个是薄拘罗尊者,他一生也从来没有生过病,没有吃过药,活到一百六十岁。这两个,你看同样阿罗汉,你看有些阿罗汉也是一天到晚生病,那么这个都是因为他在因地的时候持不杀生戒。第四个、永断瞋习,我们经常、时时刻刻我们要做一个动作的时候都想一想,这个动作做下去会不会去伤害众生。那么你这样的行为久了以后,你有这样的行为就有可能有这样的内心,就产生慈悲心、就调伏瞋心的烦恼。这个地方不但是有外在的果报,也慢慢地栽培一种内心的功德。这个是持不杀生的四种的别报。

  这个我们再说明一下。我们佛弟子,我们的一些看法、想法,我们说过是归依三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当然主要归依法,我们很多观念是不能随顺世间的那些风气在飘动。你看现在很多人提倡安乐死,他们的理由是什么呢?他们认为他们已经活得没有价值,你看一个人一天到晚靠这个管子过活,你看这有什么价值。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会赞叹死亡,这个人早死早超生。那你是一个佛弟子,你也跟着这样子附和,那你就是犯戒了。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所以我们在看事情,世间人是没有因果观念的,世间人看事情是凭直觉的,佛法是要智慧来判断。今天他为什么会躺在床上?他的背后是有业力的支持。他业力没有消除,你把他结束死亡,他来生还有再受这个业力,你认为他是超生。过去台中有一个居士,女居士,很有钱,她得癌症。她得癌症,她到印度喜马拉雅山请一个高人,有禅定的,帮她治病。这个高人是很诚实,他说,我可以用我的禅定把你的业力把它往后延,你的病会好,但是你来生再来的的时候,再得一次癌症,看你要不要?因为你的业没有消除嘛。因为你没有如法地忏悔,你只是把它业转变。结果这个妇人就不要,就回来,好好地拜忏。所以,安乐死啊,你有两个问题:第一个,你本身杀生了,第二个,对方不会因为这样而解脱了,他的业没有消掉,他来生还有剩余的业。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

  这个杀生戒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从前面的它的内涵、它的轻重、它的开缘、它的得失。

  我们看第二条(乙二)、不偷盗。(甲一、)那么我们也是照这个内涵先解释它的名义。不与而取他物,名为“偷盗”。那么前面的杀生呢,他的一个对象是一个有情的一个正报,他的身体叫做正报。这个偷盗,他的所对的对象叫做依报,就是偷他的财物。什么叫偷他的财物呢?就是“不与”,只要主人没有允许要给我们,而我们主动地去夺取,这个叫偷盗。这个“偷”,一般来说是私下的夺取;这个“盗”,公然的夺取、用暴力夺取,这两个都叫做盗戒。

  好,我们看什么叫“不与而取他物”。把这个相貌开展出来:凡有主物,不得盗心故取,若自取、教他取、方便取、咒取、因寄取、迷惑取、诳取、抵债不还、偷税、冒渡等,令前人失物,并名为“盗”。

  那么这个地方也是有三段。第一个先做一个总标,凡有主物,不得盗心故取。只要是有主人的财物,这是第一个,它是有主人的,那么我们都不能盗取。那么这个盗取的相貌,以下列出有十种。第一个、自取。你亲自采取行动去盗取,这第一个。第二个、教他取。你们一伙人共同协议,去夺取某一个人的财产,或者去偷取别人的版权。这一伙人都同意,虽然是派一个人去,这个人偷盗成功了,这一伙人全部犯盗戒。为什么?因为“教他取”。第三个、方便取。方便取就是说,财物自来、方便夺取。它自己来的,这叫顺手牵羊。我人住在这个地方,我门一打开,我家门口突然间前面有一个包裹,你明明知道这个是别人的,但是它自己跑进来的,我就顺手牵羊把它拿进来。这个叫方便取,顺手牵羊。第四个、咒取。外道喜欢趋使鬼神去夺取,那么虽然是鬼神去做,但是你是用咒术趋使他去做的,所以两个都犯盗戒。第五个、因寄取。那么你受到别人的嘱托,别人到哪里去,把东西交给你,交给你五千块,他回来的时候跟你要,你说,诶你当初的时候给我三千块而已。以少抵多,或者完全不还,叫因寄取。他把东西寄给你,结果你还给他的比较少,这个也是偷盗。第六个、迷惑取。迷惑取就是用机巧的言词使令对方疑惑来骗取,就像那个诈骗集团,说你中奖了、赶快寄一点钱来做手续费,用这种迷惑的言词使令对方付出财产而夺取,叫迷惑取。第七个、诳取。前面的夺取是用言词、巧妙的言辞,这个地方是用行为,这个一般都是以假滥真。金光党用黄金跟你换,他这个黄金是假的、是镀黄金的,他骗你说是真的,这个就是以假滥真的夺取。第八个、抵债不还。这是大家很容易清楚,欠债不还。第九个、偷税。你按照法律规定你是要缴多少税,结果你明明知道你要缴多少税,你故意地漏税,这个也是盗取。第十个、冒渡。假冒他人的名义而夺取,一般来说,仿冒、盗版都是属于冒渡,因为这都是有版权的。那么第三段的总结,只要使令这个主人损失财物,就是主人没有答应,你自己这样做的,让对方损失财物,都叫做盗戒。那么这个是盗戒的基本定义。

  我们看第二段(丙二、)的具缘成犯。那么盗戒的犯戒因缘有六条,都犯到根本戒。一、他物。这个他物就是说,只要这个对象是个有主物,不管对方他是用得到、用不到,只要是有主人的。这个有主物,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有主物,也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国家。你说这个国家,一座山它有沙石,这个山都是属于国家的,虽然它不系属于个人,但是国家的资源,这个也是有主物。诸位要知道,国家的资源是有主物,它是系属于政府的,这个也是有主物。二、他物想。你心中很清楚这个是有主人的财物。三、起盗心。你有要占为己有的心。四、兴方便。你用偷的、骗的、抢的、迷惑的、种种的方式采取行动。五、值五钱。这个直五钱的说法,当然很多的说法,我们先讲它原始的定义。因为佛在世的时候,摩羯陀国,这个王舍城,它是偷盗五钱就判死罪,在古时候偷盗五钱就判死罪。佛陀因为是这样,既然世间是判死罪,所以佛陀就把偷盗五钱就判作不可悔罪。但是问题是,王舍城的五钱跟现在是怎么个对比法,也没人知道了。那么现在比较可靠的说法有两种。从南传的佛教他们曾经开会,很多长老比丘共同做出协议,他们是定义二十块美金是五钱。在北传的一些戒律的长老,比方说海公长老,我也看过广化律师的开示,他也提到这个观念,广化律师跟海公的看法是认为,两仟块台块是五钱。为什么两仟块呢?因为当初佛陀制不偷盗戒的缘起,是有一个比丘他去拿了另外一个比丘的袈裟,所以佛陀才制戒的,当初是因为袈裟。一件袈裟是两仟块,所以海公长老跟广化律师都认为是两仟块,那么这个是一般的比较可靠的说法,两仟块左右的叫五钱。六、离本处。比如说我今天要偷盗这个抚尺,我有侵占的心,它本来是在桌上,我只要举离桌上,就犯戒了。在律上说,有一个人他去偷隔壁的牛,他把牛牵到他家的门口,晚上,后来他发觉这样是不对,又把牛牵回去,第二天早上起来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诸位你知道他有犯戒吗?因为他举离本处了,只要这只牛四只脚动了,就犯戒了。你虽然后面再把它移回去,因为你有这个心、有这个境,心境合和,这个业力已经成就了,已经落在阿赖耶识,落进去的时候它把你的功德瓶破坏了。虽然你事后后悔,但是诸位知道,这个是不可悔罪,这个后悔没有用了,你只要犯到根本罪,是后悔都没有用,你要重受。杀生,杀人命断。偷盗呢,有主物,值五钱。所以这个根本罪,诸位要知道,而且是离本处。

  我们再说一下,这个杀、盗、淫、妄,杀生、偷盗、妄语,都是跟对象有关系,对方要是人才算,才犯根本,要是人。比如说你去偷这个土地公的东西,土地公是鬼神么,那么偷土地公的时候,你的对像是鬼神,犯中品;或者你去偷畜生的东西,你肚子饿了,去抢畜生的东西吃,这个也是中品。但是有一个地方要注意,如果这只畜生是有人养的,这只狗它的头上有一个黄金的项链,你把它项链抢过来,而这只狗是有主人的,你是对望主人结重罪。它是有主物,那只狗是系属于他的。假设这个土地公是有人的,是财团法人的,你去偷这个土地公,也是约人结罪。除非这个土地公是没有人的,那就约鬼神结中品。只要是有人的,畜生、鬼神,都是约人结上品。所以对象只要是人,都是结上品的。

  我们看第三段的丙三、犯戒轻重。盗取他物,直五钱以上,上品不可悔罪。盗取他物,直四钱以下,中品可悔罪。盗取他物,直三钱以下,下品可悔罪。那么这个犯戒轻重,看得出来,都是用金钱来判定。在律上说,这个轻重还有一点要说明,它不是金钱而已,没那么单纯,我要补充一下。这个对象是很重要的,诸位要知道。这个造罪的对象,第一个,他是人,是重;第二个,它是团体,也是重。什么叫团体呢?在律上有两个:一个是三宝物,你偷取三宝物是比偷取个人还重,因为它是十方大家一起用的,僧团的东西是所有修行人都可以用的,所以你对所有的修行人结罪。第二个,团体除了三宝以外还有一个国家。你在公家机关做事情,你偷拿公家机关的东西的罪比偷个人还重,因为它体通十方,因为是国家的,你针对整个国家、全国人民结罪。所以,你偷取的是团体的东西,罪会比较重。当然,这个地方直接讲到金钱的价值也是一个判定的标准,对象也是一个判定标准。

  我们看第四个,(丙四、)开缘情况。这个开缘有五个情况。第一个、与己想。你认为对方已经把东西送给我了,我以为你给我了。第二个、己物想。你以为这个是我的东西,要集合了,我穿错拖鞋,我当初穿拖鞋的时候我以为这个东西是我的;我拿错海青了,但是我在拿的时候我心中很清楚、没有任何疑惑,我以为这个海青是我的,后来穿才知道不是我的。这个都不犯,为什么?“己物想”,我当初是作己物的转想,所以没有盗取的心嘛。第三个、亲厚想。素相亲厚,闻我用时,其心欢喜。我们两个感情特别好,我用了他的东西,他不但不生气、还会欢喜的,这个是不犯。但是这个地方,亲厚想,你事后要说明。你用的时候可以不说明,可以先做、用后说明。第四个、暂用想。不久即还本主。到一个地方去,我暂时拿这个笔写一写,我写几个字马上还你,也不会影响你的,而且没有侵占的心。暂时使用,而且不会伤害这个东西。第五个、无主想。我在地方捡的,这是没人要的,那个可以,无主物嘛。第六个、狂乱坏心。精神错乱,这个都是不犯的。总之,前面的五种就是内心没有侵占之心。

  这个亲厚想,我作一个说明。这个亲厚想啊,在律上很强调。亲厚想,不能用彼此的关系来安立。你说我跟她是母子关系,不能这样讲,不能约关系要约情感。他跟你的情感不好,它的判定,诸位要知道,“闻我用时,其心欢喜”,这是一个重点。你们两个是母子关系,你们两个是父子关系,但是感情一路不好,那你不也能作亲厚想。就是说,你很肯定,我用了他的东西,他不但不会生气还会起大欢喜,这个时候你可以先用再说明,可以先用再说明。否则不管什么关系都不可以先用。而且事后要补充说明。

  那么盗戒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到目前为止?

  请说。(提问)路边的草,可以治病的。我问这个草是属于土地公的么?那个土地是不是有人的?当初那个土地是谁的?我想这个土地公哦,应该是管鬼神,不是管草的啦。我想重点就是说,这个土地是这样啊,这个土地是有人的,那么土地上的东西都是属于他的。如果这个土地是没有人的,那应该是不犯。我认为这个跟土地公是没有关系的。土地公他是管辖这个地方的鬼神,他是管鬼神的,这个草不能属于土地公的。草是属于人的,不是鬼神,是属于人,人道的,人道。比如说,你在寺庙,诸位,这个寺庙是有人的。你比方说,这个寺庙是住持的,也不是住持的、也不是谁的。寺庙是谁的,你知道么?上面那个,佛陀的。所以,诸位你们要在寺庙里面拿东西,你要跟住持、跟执事报备一下,报备。虽然不是他的,执事他虽然不是拥有寺庙,但是他有管理寺庙的权利,他有管理权,你要跟他报备一下。好,你请坐,请坐。

  昨天那个皈依啊,我们要改变心念哦,你也不能太急躁了。你看经典上,哎呀,佛菩萨那么多功德,我那么多过失,你会很紧张啊:我怎么差那么多!你先拟定一个目标。一个人哦,你要求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点就可以了。一个人的价值,来自于他每天的进步,不管你进步多少,重点你有进步。所以,你看佛陀讲这个进步啊,叫什么进步啊——滴水长流则能穿石。它这个水滴,一天一天滴,今天滴一点,明天滴一点,这个石头就破掉了。所以我告诉诸位啊,修行不要暴饮暴食。你要看一个人刚开始修行,一天拜三千拜,晚上不睡觉。这个人我非常担心,因为他三天后就不再拜了。所以我在佛学院教了十八年啊,你看这个人,刚开始出家的时候,一天拜两百拜,这个很正常,这个人一生都会拜,他这个人拜佛会拜一辈子。你看他一天拜三百拜,这个人拜佛不会太久,不会太久。为什么?不正常!所以,我经常听一个老和尚开示,修行是马拉松赛跑,不是一百公尺短跑。你看,一百公尺,“啪”,就开始跑,对不对?跑到最后没有力气了。马拉松赛跑是刚开始稍微跑快一点点,跑快一点点,但是中间要稳定。我今天比昨天进步,明天比今天进步。我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正确的方法引导我,我走在一个光明在前方的路上。我现在不够好,但是我未来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潜力,这是一个修行人最可贵的地方。一个在家人他未来是没有希望的。他哪有什么希望,他没有目标,他就是心随妄转嘛。我起一个妄想,就去做了。所以他的生命充满了不确定性么。你要不受戒,你现在很好,不表示你以后会好,因为你随时可能造业嘛。受戒人的可贵,你心中有一个、有一个尺在引导你,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你是经过过滤以后才去做的,先想一想才去做的,是不是?所以我很赞叹诸位,你们现在开始要过新生活,过一个有目标的生活,是不是?有目标的生活。就是说诶,我现在做得不够好,但是你是有潜力啊,我以后会更好。所以,一个人最大的功德就是不断进步,不管进步多少,你要保持进步。如果一个人不是进步的时候,你这个人生命没什么价值,浪费生命。简单地说,进步当然有微细的跟粗的,你今生来这一生,跟你没有来之前这一生啊,当然,有些负面、有些正面,但是加起来是正的,懂吗?你今生是赚的,那就可以。我因为今生,我的功德增加了,过失减少,你今生就很有价值。你今生是来损福报的,那你今生干脆不要来,是不是?你来这一世,你的生命更堕落,那你来这一世干什么?!所以我们知道,生命的价值来自于增上。那为什么要增上呢?就是我们刚刚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主要是靠这个法。其实我们不看经典,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发愿么、什么叫做方法么、什么叫持戒么,那么大家就随便摸索嘛,那结果就跟外道一样嘛,事倍功半嘛,盲修瞎练嘛。佛陀知道,我们都想要进步,我们都想要离苦得乐。佛陀帮我们设计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你就照着做就好。他告诉你,刚开始要先发个愿,心中要有一个目标,我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有了目标以后怎么做呢?开始,日常生活不要去杀害众生,不要盗取别人的东西,去持戒。然后你的生命就不断在进步了。佛陀他知道如何让你离苦得乐的方法,叫善巧方便。我们今天就是学这个方法。所以一个人要成功有两个条件:第一个,要有明确的目标,第二个,要有正确的方法。外道只有目标没有方法。你看你问一贯道、天主教,他也是有目标,你问他,他也是有一套目标。但是你问他说你怎么做呢?他没有方法。你看外道制的戒,你在我这个外道的这个戒,我不要说哪一个宗派,不能喝咖啡。你不能喝咖啡,怎么样呢?不怎么样。所以,制这条戒没有意义。佛陀不会制没有意义的戒。你注意看,佛陀制戒,他一定有他的道理。其实,喝不喝咖啡,这个跟我们解不解脱是没有关系。所以外道制戒,他抓不到重点,他没那个智慧。所以他们很努力,但是没有什么进步。所以我们要珍惜佛陀告诉我们这些方法,我们去操做,真的有它的效果,你会真实受用。

  好,那么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五戒修学述要》

  净界法师主讲

  第三卷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面。第八面的丙四、开缘情况。

  那么当我们深入地去研究戒律啊,我们会发觉到佛陀在戒律当中,开导我们在修持的时候是有两个主要的重点,第一个重点就是戒体,第二个是戒行。那从一个修学的次第来说,戒体是最重要的一个开始的根本,那么这个戒体简单地说,就是拟定我们一个修行的目标,那么戒行就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一个中间的方法。那么问题就是我们怎么去成就一个戒体?我们内心当中本来是很多的妄想,如何在妄想当中把这个戒体深深地把它深入在心中。那么我们从戒律上的学习我们可以归纳成三个重点:第一个,你在受戒之前你要有一种很真实的信心,你相信你这一念心的本性是清净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所有的烦恼都是后来的熏习才有的。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受戒之前你要相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那么你相信你的心的本性是清净的,表示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就突破这种自我设限的障碍。其实你什么功德都可以成就,什么过失都可以消灭,你做得到。所以诸位,我们明天马上要登坛受戒,你要相信你有成佛的可能性。如果你对这样的一种真理怀疑的话,那你要发起这个愿就很困难。所以我们刚开始要先相信,你做得到,只是时间因缘的问题而已。那么这样子,你突破你内心的自我障碍。那么当你相信你做得到以后,第二个,你要发一个圆满的愿。我们在古德的开导当中一再强调,做什么事情慎始善终,刚开始要谨慎,要圆满。你刚开始做错了,你后面要再调整就很困难。所以我们既然要成就一个广大的功德,我们就是要一个圆满的功德,就是成佛。所以我们明天在缘境发心的时候,事实上,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其实这就是一个成佛的愿,因为这件事情只有佛做得到。所以,我们刚开始在发愿的时候,你先不要想到你现在的能力,因为你现在生命是变化的,你明天就跟你今天就不一样了,所以你不能够自我设限于现前,你要知道未来的目标是成佛。第二个,你发的愿不能有任何缺陷。第三个,当你发愿已经得到戒体以后,你回去到你的生活因缘当中,你不能说得到这个戒体,就把这个戒体搁在旁边,你搁在旁边它就消失掉了,你要不断地忆念你的戒体。你要用正面的联想,你因为有这个戒体才让你今生得到健康、得到长寿、得到富贵、得到庄严、来生能够生到天上、得到安乐的果报等等……你要把这个戒体在你心中的价值透过你不断的忆念把它的重要性提高。如果这个戒体在你心中没有重要地位的话,那你根本就不可能持戒了,你也不可能抗拒你的烦恼。我们能够抗拒烦恼,就是我们能够忆念我们的本愿,不失本愿。那么这个本愿对你是很重要,就是说,我宁可牺牲我暂时的生命,我不能忘失我永恒的本愿。因为我失去我的戒体,我的生命就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使命感,就跟行尸走肉一样。所以你要不断地透过你的观想、忆念,把你所得到的这个戒体好好地让它增长广大。

  所以我们讲戒体有三个重点,第一个,你在受之前的心理准备,第二个,在正受的时候要如法地发愿,第三个,受了以后你要好好地培养,使令它增长。那么这个就是我们前面都说过了,如何来做准备、如何来发愿、得到戒体以后如何增长广大,这个前面都说过了。现在我们讲到这个由目标所产生的行动。那么在实践方面,在五戒的实践,是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完成我们的目标。

  那么现在是讲到不偷盗。不偷盗有六种的开缘,我们把它念一遍:与己想、己物想、亲厚想、暂用想、无主想、狂乱坏心。这个我们前面都说过了。那么开缘的一个主要的观念就是说,总而言之就是他是有境无心。为什么说有境呢?他表面上拿了别人的东西,或者暂时用别人的东西,但是他整个过程当中都是没有侵占之心。我们要知道,有境无心是不能构成犯戒的,所以这个就会构成开缘了,因为他没有侵犯的心情。

  我们看第五个,丙五、持犯得失。毁犯盗戒的过失,它的正式的果报是三涂,就是来生我们会因为偷盗的关系到地狱、饿鬼、畜生受痛苦的果报。那么在三涂果报结束了以后还有剩余的余报,这当中有两个:一个是贫穷,第二个是共财不得自在。我们先说明贫穷。如果我们在因地曾经有偷过别人的财物,那么这样子呢,等到这个偷盗的业表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发觉虽然我们很努力地工作,但是我们一直得不到财富。也就是说,你所付出的代价比较多,但是你得到的就比较少。那么这种不公平的状态为什么会表现在你的心中呢?是因为你有偷盗的罪业。所以这个偷盗的罪业就使令我们贫穷。第二个,共财不得自在。这共财的意思就是你所拥有的财产,你不能够自在,就是你很可能失掉。那么为什么叫共财?也就是说这个财产是五家所共有:水、水灾会破坏你的财产,或者是火灾,或者是盗贼,或者是邪恶的国王,或者败家子,这五家所共有。

  我们讲一个小故事,跟偷盗有关系的,大家体会一下。古时候在扬州有一个富贵人家,这个人家是做南北货的,就是南方的货买过来送到北方,再把北方的货买过来送到南方去。那么这一家因为做南北货赚了很多钱,但是这个老板他的内心不正,他那个秤斗放了水银,所以使令在整个秤的过程当中就创造了一种偷盗的不公平的状态。后来这个父亲要死的时候,就把这个财产交给儿子的时候,他说,我今天能够致富是因为这个秤斗的关系,你要好好地保存这个秤斗,因为它在量的过程当中使令我们能够占到便宜。那么这个儿子听到父亲的教诲就非常地害怕,他不知道有这件事情,但是他这个儿子是读过圣贤书,知道这样子是损阴德的事情。后来没有几年,他想一想,这样做是不对,他一直觉得良心不安,就把这个秤斗用火把它烧掉。他希望做什么事要求公平公正。那么烧掉以后就很奇怪的事情发生。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大儿子、一个小儿子,两个都长得很可爱,但是因为这件事情把秤斗烧了以后,陆陆续续大儿子就生病死掉了,没多久小儿子生病也死掉了。他感到非常疑惑,为什么做了善事遭受这样的一个果报呢?他对宇宙间的真理、善有善报的真理开始产生疑惑。那么这个时候晚上天神托梦给他说,说某某人你不要疑惑,说你这个两儿子,本来是天帝派来要责罚你们家庭,他这两个儿子要把你们家所有的财产败光,把你这个房子都败光了,他才会死掉。因为你一念的善心悔改,天帝把这两个儿子赶快收回来。你不要紧张,再过两年你还会生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都是善良的儿子。那么果然那两个儿子都考上进士。

  所以,其实我们也可以平心静气地看看周遭的人。你说世间上哪一个人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拿到钱财,他能够真实受用?我看非常少。你用不正当的钱财来了以后,这个钱财你是守不住的。所以古人说:“智足以取之,仁不足以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诸位你有没有发现,就是你看看那些做官的,因为这个做官的他的业是很重,他造善业,造的善业很重,他要造罪业这个罪业也很重。只要这个做官的是贪官,那你一定可能断定他的儿子当中,一定至少有一个是败家子,一定有一个。只要这个做官的是清官,他的贫穷也不会太久,他的儿子当中一定是有一个是有德的贤能之人。所以,我们今天在修行的时候,你不要看眼前的利益。因为你这个从因果的道理,你这个偷盗,绝对,我们要知道,偷盗不是一个富贵的因。那你说那事实上他是因为犯了偷盗,他有钱了。你要知道,他有钱是因为他过去有布施的善业,他不偷盗他照样有钱。所以那个秦桧,古人跟秦桧算命说,其实秦桧他不必要这样子这么多心机去做这些奸诈的事情,秦桧的命本来就是宰相的命,你好好地做,你本来就做宰相的命,只要用不正当的手法得到这个果报,就表示其实他本身他有这个善业。所以我们要知道,偷盗的业,它所招感的是贫穷跟财富的一个不坚固。

  那我们看,相反地,持不偷盗戒的果报是得生人天乃至佛果。那么这个是约着来生来说,来生能够生到人天的安乐果报,那么慢慢地再修习这个智慧、修习福德,就能够成佛了。那我们在这样子的一个过程当中,还没有成就人天之前,还没有成就佛道之前,有四种的余报:第一个、资财盈积,所以不偷盗,你就很容易把这个钱财能够保存得下来。其实这个赚钱是比较容易,把钱保存下来,这个是比较困难。但是你一个人不偷盗,你就发觉你的钱存得住。第二个、不忧损害,你的钱财特别坚固。这个过去华严宗有个杜顺和尚,华严宗的初祖,他有一天拿一个很重要的包裹,要到某一个地方去,结果不小心路上掉了,那么大家很紧张要往回去找。杜顺老和尚就一路观察他的因缘,他说,你不要紧张,我过去生在三生当中我都没有犯偷盗的业,所以说这个业是不会丢掉的。果然他回去找的时候,那个东西原封不动地在那个地方。我前几年知道净律寺有一个老信徒,家住鹿港,那么这个人是我老师父的信徒。他住的房子是四栋并连在一起的,他住在第三栋。结果第一栋火烧了,第一栋烧到第二栋,结果第二栋里面没有烧到第三栋,直接烧到第四栋。四栋房子只有他这一栋没有事,其它三栋全部烧毁,烧得全部黑掉,我去现场看,全部黑掉,他那一栋房子完全没有事,这个火还能从隔一个地方烧到另一个地方去。就是说为什么他的财富,火不能烧、水不能淹、地震不能破坏?你看有些人他的财富很容易破坏。他这个业没有偷盗的业。所以你不要以为说,你行布施就会有钱,布施会让你有钱没有错,但是你不偷盗会让你的钱更坚固,这个世间上的业它是个别个别算的。那么这个地方就是说,假设我们能够不侵损别人的财物,那么我们的财物也会变成坚固,而不会害怕被伤害。第三、处众无畏。这个是约着内心来说,我们一个人经常不偷盗,我们不会害怕整天害怕被击追。我过去有一个亲戚,他以前是做一个大官,后来退休以后他一直很害怕,因为他以前也做过一些亏心事,很怕哪一天他的事被抖出来,你看一个人退休以后,他后来得到严重的忧郁症。因为他不知道这一觉醒来,哪一天警察来找他。就是说你曾经犯过这个罪,你内心就害怕。那么我们今天能够内心能够安稳,就是不偷盗。第四、身心安乐,睡觉很安稳,一觉到天亮。

  那么这个就是我们在受持盗戒的一个正面跟负面的果报。这个盗戒是这样子,我们可能今生贪小便宜,去偷盗别人的小东西,但是你来生要赔偿的时候就不是这么算了,会加倍的。过去有一个老和尚,他参禅的时候,他突然间在禅定当中看到前面一座山,盐巴的山。他说怎么会有盐巴的山在障碍我呢?他一看,哦,我做小沙弥的时候去厨房偷了一把盐巴,你看现在变成山,几十年变成一个山了。他赶快拿他的所有的供养金去赔常住,他打坐的时候那个山就消失掉了。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你造了一个罪业,这个罪在心中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你忏悔,那个业就慢慢慢慢地减少、消失掉;第二个,你不忏悔,不忏悔的意思就是随喜,你认同这件事情,然后那个业就会在心中慢慢地扩大、慢慢地扩大。所以我们会觉得很奇怪,你说地狱的果报,我们去看《地藏经》,随便一动就是几劫的时间。你看地狱里面的时间都算劫的,诸位可能对劫没有概念,劫是很长很长的时间。你说他造罪业的时间有这么长吗?他一生才八十岁,怎么招感的果报是几劫呢?因为他都没有忏悔,每天不断地增长。所以在律上说,你今天造了一个罪业,你不忏悔,明天变成恶法,两个突吉罗;后天,两个再生两个,变成四个,那是两倍两倍增加,二的N次方,两倍两倍增加。那你活五十岁,那不得了了。所以有些人说,我不敢受戒,我受了戒以后我会犯戒的。其实你不受戒,你犯的戒更严重,为什么?你不知道忏悔!受了戒,你还知道怕,你会反省。所以,受戒,理论上来说,你受了戒比不受戒是来得好。因为你受了戒你才知道反省嘛,开始有了目标,开始知道修正自己,把自己的过错至诚地悔改,那么这个忏悔就会折损业力。一个人他不受戒,那么他的业是不断地在增长,就像驼鸟心态。驼鸟看到猎人要打它,它不是跑,是把这个头钻到土里面去,猎人照样把它打死。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偷盗它本身会辗转增胜的。

  好,我们看第三条戒,乙三、不邪淫戒。

  那么这当中我们先看第一个、解释名义。染情逸荡,污秽交遘,名“不净行”。这个邪淫的意思在戒律上是怎么定义呢?就是染情逸荡,这个“逸荡”就是放纵,放纵就是我们对于内心染污的感情不加以克制而加以放纵,这个染情就是染污的感情,或者简单地说,就是淫欲心。我们对于这个淫欲的心念加以放纵,这个是约着意业、内心的意业来说的。那么从意业的放纵进一步变成身业的行动,就是污秽交遘,就有男女间的不正当的身体的接触,这个交遘就是身体的接触,这个就是不净行。那么当然,我们在世间上讲情理法,人当然是一个感情的动物,只要你没有成就圣人之前。所以一个人有感情可以理解,但是感情必需用理跟法来加以克制,让它能够合理合法。那么这个邪淫就是说你这个情感完全没有用理、用法来约束,那么到最后创造一个不正当的行动,这个就是邪淫的意思。

  我们看内涵:除己妻之外,一切世间,若男若女,若人若鬼,若畜生等,并不得染心交遘,但有干犯,并名“邪淫”。五戒可以说是一个佛法的方便戒,因为五戒它本身是一个人天的安乐果报,它还没有意愿要成就出世的圣道,所以佛陀制五戒的时候是允许有正淫的情况。那么什么是正淫呢?就是夫妻之间的叫正淫。那么只要夫妻之外的,在一切的世间当中,若男若女,这若男若女有三种情况:男跟男、女跟女、男跟女,这个都叫做若男若女,不管是同性或者是异性。第二个,若人若鬼,那么若人若鬼就是人跟鬼神,也是犯到邪淫。若畜生等,这个畜生就是人跟畜生,也是犯到邪淫。也就是说,只要是有情众生的两方,彼此间都不应该以染污心做身体的接触,但有干犯,并名“邪淫”。那么这条戒我们从它的定义可以知道,这条戒是相当的特别。前面的杀戒跟盗戒,它的一个所缘境,主要佛陀所制定的是人:杀生,杀人命断;偷盗,也是以偷人为重,偷,那么对方是人,值五钱。但是在邪淫当中,它的对象是完全不管什么对象,不管对方是男的、是女的、是鬼神、是畜生、是同性、是异性,只要有染心的交遘,全部犯到邪淫。这条戒佛陀制定的时候是非常地严格,没有任何的对象,任何的对象都会犯到根本的,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的。

  我们看丙二、具缘成犯。淫戒具四缘成犯,有四种因缘会犯到淫戒的根本罪。第一个、是正境。什么叫正境呢?就是男二处、女三处。只要入到男方的两个处所,就是大便处或者我们讲肛门跟口处,大便处跟□处,或者男根入了女方的大便处、小便处跟口处,这个都是正境。那么入了正境以后,兴染心,就是你有染污的心,这个地方讲不是在睡眠状态,是在清醒状态。兴染心,简单地说,就是男根入了女根以后,有快乐的感受,这叫兴染心。第三个、起方便,以种种的方法。第四个、与境合,乃至进入像毛发许这么深。那么这样子就犯根本。也就是说,本戒的根本戒,也就是说男根入到五个处所,男二处女三处,不管你心中做任何的转想,不管你认为它是什么,做任何转想都没有用,只要是入于正境而且生起乐受,这个就犯根本罪了。它不拣择任何对象,不管是人,不管是畜生、是鬼神。不过在律上它又讲到一种简别,说那么假设是被逼迫的,对方是用强迫的方式而入到正境,那么如果是对方的逼迫,那么你这一方如果你产生快乐的感受,也是要犯的,只要是入正境。所以,你一定在整个过程当中不能生起乐受的,只要生起乐受而入于正境就犯到邪淫的根本罪了。

  我们看丙三、犯戒轻重。非己妻入道,上品不可悔罪。只要对方不是自己的妻子或者先生,入于男二处女三处,这样子就破戒了。那么第二个,中品,中品的就是双方是夫妻,但是非时非处,就是时间上不对。什么叫时间上不对?比方说女众是在怀孕期间,或者女性的生理期间,这个叫非时。第二个,非处。那么这个地方的处所呢,你受了五戒以后,这个处所是要有选择的,一定是要在隐闭的卧室。那么如果不是在隐闭的卧室,也会犯到中品的罪。就是时间、处所都要合法的。非道和合止而不淫。非道和合,你不是入在一个正式的道,那么你中间就停止,所以中品罪。发心欲淫而未淫,你内心有淫欲的念头,后来你念佛把它调伏了,这个是下品。那么这个地方就是说在中品当中要注意,时间跟处所也要能够合法。

  那么另外一点值得我们说明,就是八关斋戒。你是一个五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你偶尔会受八关斋戒。那么你只要受了八关斋戒,你这个邪淫就是要受,你所要受的是不淫欲,所有淫都要断。那假设你受了八关斋戒,你淫戒那天破了以后,那你破了八关斋戒,你也破了你所有的戒,如果你有五戒、菩萨戒,你全部都破了。所以诸位要知道,四根本重戒只要一条破,你所有的戒体全部破坏。所以我总觉得,你受八关斋戒,你要么在僧团受,不要回到家里面,否则你得不偿失。因为你受了八关斋戒以后,你的淫欲的戒就是不是不邪淫,是不淫欲。那你这个地方破了以后,你所有的戒体,你曾经受过的五戒、菩萨戒、所有的戒全部破,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

  我们看丙四、开缘情况。为怨家所执,如热铁入身等,惟苦无乐。你是被对方所强迫,刚开始的时候不是你的意思,你观想是热铁入身、惟苦无乐,当然这个地方重点不在观想,重点在惟苦不乐,就是你不能有乐受的感受。所以广化律师,他在律中他开示说,不管是男女双方,只要有一方是被逼迫,你可以咬你的指头。因为你受了戒,诸位要知道,一个受戒人戒体是比你生命还重要。因为你生命死掉了,你一定还有一个生命,怕什么!但是你戒体失掉以后,你整个生命就没有依靠了,你什么都没有了,那来生就非常可怕了。所以,你要么咬指头,要么咬嘴唇,指头咬不到就咬嘴唇,总之不能乐受。因为即使被逼迫,你在过程当中只要产生乐受,那你这个戒体也破坏掉了。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惟苦无乐才是不犯。熟睡不觉知。那么熟睡不觉知,当然不受乐。第三、狂乱坏心也不受乐。总之它这个邪淫戒的重点在于入道然后乐受,就犯到根本。

  我们看第五个、持犯得失。那么犯戒的过失它的果报在三涂,那么它的余报呢——生死炽然。这个邪淫它本身啊,淫欲的造作它会产生一种生死业力。就是说,杀盗淫,杀盗这两条罪当然都会产生痛苦的果报,但是它不会产生一种像淫欲那么强烈的一种生死的业力的灵动。所以,严格来说,如果诸位有志于要求生净土,就是你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那你迟早连正淫都要断,因为它淫欲本身它很容易创造一种你跟三界之间相互的那种业力。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生死炽然,因为你每造作一次,你业力就增强。第二个、障诸圣道。那么当然圣道所障碍的是禅定跟智慧,你淫欲心太重你就没办法把心静下来修止修观,你这个心太躁动,那么你念佛也没办法成就,修止观也没办法成就,对出世的圣道产生障碍了。在唯识学上说,一个人犯了邪淫,就算你其它的戒没有犯,你来生能够勉强得到人身,你来生会生长在一个污秽卑贱的地方贫民窟。所以邪淫它的一个势力,它很容易让你生长在污秽的地方,你看小孩子生长在贫民窟,整天脏兮兮的。为什么有的小孩子,他一出生的时候非常尊贵?这个都是跟淫欲有关系。

  持不淫戒,那么它的果报是得生人天乃至佛果。那么在整个过程当中有三个功德:第一个、人天敬重,天人鬼神看到你特别地尊重。第二、染欲微劣,你经常没有这样的行为,慢慢地、你的内心的淫欲也会淡薄,比较寂静。有这个寂静呢,堪修圣道。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