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是哪五戒?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戒杀、盗、妄、淫、酒。表面看,这五种邪行似乎很多人都能避免,有些佛教徒甚至非佛教徒都茹素戒荤一辈子,心志不可谓不坚。但细究起来,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戒杀,不杀生是最起码的。但恶念也属于杀生的概念。在一定意义上,心里杀生比手上杀生罪过更大。学佛关键是破除我执,破除我执就要扩大我们的心量俗话叫度量,为此我们必须慈眼看人、大度容人,不但不能起恶念,还要在内心深处自然生出善念。善念就是无条件地帮助别人、扶助别人而不求任何回报。所以,狭义的戒杀是不杀生,而较为精进的不杀生还包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不起恶念,甚至更为精进生出善念。
戒盗是不偷不抢。但仅此而已要求就太低了,还包括不起非分之想,还包括不起私念。如果一个人以多吃多占为荣,以遵章守纪觉得窝囊,甚至为了私利而损害别人和社会利益,此人与偷盗何异?
戒妄语是不撒谎。但仅此而已要求还是太低。言不知为妄,言非时、非a地、非人为妄,心不诚实为妄。对别人不诚实为妄,对自己不诚实仍然为妄。戒妄语到了较高境界时是时时、处处都以真性情对人对自己。这一点,没有对自己的很深了解很难做到,而人们恰好最容易被自己所欺骗。因此,戒妄语也是一条很高的戒条。
戒酒不说了。最后说戒淫。淫属于情爱的另类,是一种性暴力和性伤害的心理和行为。对未出家人来说,完全避免两性行为不可能、也不可取,但对于如何善意、崇高地处理及经营婚姻家庭却有很多余地。邪淫不可取,无私地关爱及经营家庭责无旁贷。学习佛法首先必须做一个好人、一个对家庭和他人敢于承担责任和恪尽职责的人。如果为了学习佛法对家庭不闻不问甚至厌世,就与佛法宗旨背道而驰了。
持守戒律的最高境界不是死扣教条,而是忘情忘我。忘情指忘掉私情,忘我指忘掉自我。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处。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不杀曰仁,不盗曰义,不淫曰礼,不妄曰信,不酒曰智。一个人受持五戒,会有无尽的利益。《灌顶经》卷三说:我们受持五戒,必感得廿五名善神的护佑。《月灯三昧经》卷六记载,持戒清净者能获得十种利益:
1满足一切智;
2如佛所学而学;
3智者不毁;
4不退誓愿;
5 安住于行;
6弃舍生死;
7慕乐涅药;
8得无缠心;
9得胜三昧;
10不乏信财。
此外,如果我们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财享受富贵;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叹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喝酒而远离毒品的诱惑,自然身体健康,智慧清明。
所以,受持五戒,现世可以免除苦恼、恐怖,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谐、快乐;将来可以免堕三涂恶道,得人天果报,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里播了种,纵使不求,自然有许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无尽的功德善果。
受持五戒是尽形寿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而已。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随分受持。如《十住心论》卷二引《大智度论》说:‘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满分。于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随意受之。’
由此可知,在家居士人人可就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容易受持的一戒、二戒,乃至三戒、四戒,精进受持,渐渐达到五戒圆满。甚至进一步受持八关斋戒、菩萨戒等,如此自然能得增上生,能得决定胜果,乃至大乘佛果。
版权所有:心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