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念诵网

四教义全文 第四卷

发布时间:2019-06-26 04:28:17作者:念诵网


第二约通教辨位。以释净无垢称义者。通教既诠因缘即空之理。三乘同禀契理证道。必有浅深。故须判位。通教入道亦具四门。四门者。一实门。二不实门。三亦实亦不实门。四非实非不实门。此四门入诸法实相。出智度论。中论虽不作门名。四句既能通行人入第一义。今立门名观其义意。谓于理无失。至下辨体当略释。今判三乘同入第一义。智断之阶级。此通教具有四门入道。而经论多用空门。若论逗机化物随缘而说四门。岂可偏用经论义。便事须如此。是故今约通教明三乘位。正就空门以辨也。就此即为五意。一略明半满辨位有同不同。二明约通教开三乘。三正辨通教三乘次位。四料简。五正约位释净无垢称义。第一略明半满辨位有同不同者。若三藏半字教门。明位大同小异。如毗昙成实释三藏教。辨贤圣位虽复小异。而大意是同。不足疑也。若摩诃衍满字教门通论。只是一摩诃衍教。若细寻义理。即有三教明位高下不同。其不达大乘方便实可疑也。故大品经云。有菩萨从初发心。即与萨婆若相应。此恐约通教明入位。亦是法华经小树增长之譬也。又大品经云。有菩萨从初发心。即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此恐约别教以明入位。即是法华经所明大树增长之譬。又大品经云。有菩萨从初发即坐道场度众生。当知是菩萨为如佛。此恐约圆教初入位。亦是法华经明一地所生之譬也。故大智度论释灯炷品云。有人言。从干慧地为初焰。佛地为后焰。有人言。欢喜地为初焰。佛地为后焰。有人言。初发心为初焰。佛地为后焰。如此解释不同者。恐此是诸大乘论师释满字教门。三教明位不同。各取此意已释初焰后焰。问曰。何意三藏教明位多同。摩诃衍教。开为三教。判位不同耶。答曰。半字教门止明界内。一世断结使入涅槃。小乘狭劣明事浅近。不可动逾。若是满字教门广大深远。备明界内外行位法门权实无方。说诸菩萨行类相貌位次不同无挂碍也。故涅槃经云。譬如隘道不容二人并行。解脱不尔。多所容受。即真解脱。真解脱内权实行位何所不容。故龙树菩萨作大智度论。种种因缘破迦旃延。引毗婆沙释三藏义。明菩萨义。正是欲申摩诃衍教。不可思议行类阶级随缘不同。第二略明约通教开三乘者。此通教约因缘即空之理。分三乘也。四教义全文   第四卷三人同禀通教。见第一义谛。同断三界见思得一切智。同求有余无余二种涅槃。此义既同。故约通教义以辨位也。而分为三乘者。声闻总想体法入空。智慧力弱但断正使。根性不同。亦有二种解脱。如前三藏教中分别。缘觉福德利根。能少分别。别想体法入空。生无佛世不因闻法。时至道熟自然晓悟。见第一义断三界结尽侵除习气。是名辟支佛乘。根性不同亦有二种。一者小辟支迦罗。二大辟支迦罗。已如前说。若菩萨具修总想别想智慧。体因缘即空。起大悲誓愿。以修诸行见第一义。断界内烦恼。用誓愿扶习还生三界。用道种智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三乘善根淳熟即坐道场。用一念相应智慧。断烦恼习尽。得一切种智。名之为佛。转生灭无生灭二种*轮。化三乘众生入无余涅槃。是为大乘。故大品经云。三乘之人同用以第一义谛无言说道断烦恼。但是人烦恼习尽不尽为异。又中论云。诸佛以甘露味教化众生。诸法实相是真甘露味也。佛说实相分为三种。若得诸法实相灭诸烦恼。名声闻乘。若生大悲发无上意。名为大乘。若佛灭度后。时世无佛因远离生智。名辟支佛乘。问曰。若尔与前三藏教明三乘何异。答曰。前已处处说见第一义不殊。但教门有拙度巧度之别。观门则有折体见真之殊。彼明菩萨从初发心乃至补处。未言断结使。此明菩萨从初发心即断结使。乃至补处正使久尽残习微薄。此为大异。复次三藏教。约生灭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三法分三乘。今明通教则不如此。三乘同观无生四谛。见第一义。而分三乘之别者。事如前解。三乘同体假入空。观十二因缘见第一义。而分三乘之别者。事如前释。三乘同观六波罗蜜。见第一义。而分别三乘之别者。如前分别。如此岂同三藏教之三乘也。问曰。菩萨可修六度。二乘何得亦同修六度耶。答曰。涅槃经云。福德庄严有为有漏无漏。是声闻法。何处有悭贪声闻。破戒嗔恚放逸散乱愚痴罗汉辟支佛也。但二乘之人。不能遍行其事成就众生。何曾不同修六度第一义谛无言说道。而能断结也。问曰。上引中论所明。即应是大乘声闻缘觉也。答曰。不然。此虽通从大乘门入。而二乘取涅槃证即身灭度。故中论简别。得诸法实相灭诸烦恼。名声闻乘。若生大悲发无上意。名为大乘。若佛不出世。辟支佛人因远离生智。此二既无大悲。何得名为大乘声闻缘觉耶。故法华经云。身子自叹云。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然是我咎非世尊咎也。此即自述得法性实相。非是大乘声闻。若如迦叶领解。闻法华开权显实云。我等今日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也。故不得言见诸法实相。即是大乘声闻辟支佛也。第三正明通教三乘位者。即为二意。一明三乘共行十地。二简名别义通。一明三乘共行十地位者。即为二意。一标名。二解释。一标名者。一干慧地。二性地。三八人地。四见地。五薄地。六离欲地。七已辨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萨地。十佛地。故大品经云。菩萨从初干慧地至菩萨地。皆行皆学而不取证。佛地亦学亦证。故言三乘通位也。二解释者。释干慧地。三乘初心通名干慧地者。干慧地即是三贤之位也。一五停心。二别想念处。三总想念处。一五停心者。就此为三意。一分别拙巧不同。二正明五停心之位。三简真伪。一分别拙巧不同者。三藏所明初贤。与通教不同。彼约信解生灭四谛修五停心。今约无生四谛信解修五停心。二种信解既拙巧不同故。入停心之位。目足不同也。二正明五停心位。所言贤者。本是邻圣之义。亦是直善之名。今言直善即为二意。一释直义。二释善义。一释直义者。信解直正异于外人邪僻。又不同拙度之曲。离此二边名之为直。所以然者。三乘之人同闻无生四谛。信解分明故得然也。信无生苦谛者。信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不生。皆如幻化如梦响水月镜像。毕竟空无所有。是则解苦无苦。苦虽无苦。若不知无苦。则为苦所苦。名曰愚夫。若知无苦此则无苦。而有真谛信无生。集谛者了一切烦恼业行。皆如梦幻响化水月镜像。毕竟空无所有。无有和合相。若不知无所有。则有结业流转。故知无所有是则解集无集。是故无集而有真谛信无生。灭谛者。知一切生灭之法皆不可得。设使有法过于涅槃。亦如梦幻响化水月镜像。本自不生今亦无灭。若不知不生不灭。则生灭终不自灭。若知不生不灭。则生灭自然而灭。是则有灭而有真谛也。信无生道谛者。信一切至涅槃道。皆如梦幻响化水月镜像。无有二相。是则不见通与不通。若见有二相有通不通。则无明壅塞。若知不二之相。不见通与不通。则任运虚通入第一义。是则知道有道而有真谛也。若三乘之人。初入佛法信解此悟分明。名正直心。但菩萨因此无生四谛。起慈悲誓愿故名摩诃萨也。问曰。若知诸法皆无所有。是则不见真与不真。何须结无生四真之名。答曰。此皆约思益经涅槃经制义。非凡情自立。得意忘言。无生四真之名何足疑碍。二释善义者。

首页123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原文

  • 心经解释

  • 心经唱诵

版权所有:心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