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海上师论禅法集粹
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
三年之中,为编著《能海上师行迹录》一书,我遍阅老上师讲记及其弟子有关之著述,并参访诸多与之有关之前辈大德,二○○四年初,书终于圆满出版了,总算对读者有了一个交待。在编著此著作过程中,亦曾写下许多读书札记,因为有许多人对于能海老上师一派不甚了知,以为是专弘密法者,故参禅的多不愿问及,其实能海老上师不仅仅是密宗之大德,其对于禅门亦甚精通,为使禅门人士对海公所传之密法中,有关禅法论述有所了解,今特将其中一篇札记稍加整理成文,希望能对禅法弘扬有些帮助。
众所周知,能海老上师是西藏格鲁派号称月轮的康萨仁波且的衣钵传人,汉地黄密高僧,但人少知上师对于禅法亦有会通,所讲经论中时有开示,然汉地禅法多提倡祖师禅,而西藏密宗继承的是如来禅,兼上师对祖师禅亦有所承,禅门临济正宗传至能海老上师为四十四代,故上师所论之禅又别具特色也!上师认为密法非有别于诸宗者,亦乃是释迦佛之教法,昔灵山一会上,释迦佛拈花示众,迦叶破颜微笑,乃得心传,遂启祖师禅之发端,而佛四十九年所说经义,又成为如来禅之所依,此即禅密二宗之产生根源(亦有人认为祖师禅乃达摩祖师之后开始的,此存而勿论)。俱是佛传之禅法,究竟有何不同?依现行之说法,祖师禅不立语言文字,摄上根利器之人,而如来禅(次第禅)是有步骤上进的;有人认为如来禅是落于功勋渐次的,而祖师禅是顿悟本然的。因此,现世的学人认为禅即是祖师禅,以为如来禅是通过初禅、二禅、三禅到四禅,由四禅八定来修的方法不足取,而祖师禅是直指人性、见性成佛的“直指禅”,祖师禅较如来禅更加透脱、快捷!但是,为何密法又讲即身成佛呢?以现世之身来成就,这又是渐还是顿呢!老上师指出:“达摩祖师的祖师禅,其实也是通过四禅八定,不过是以特别的方法没有提出来即是”。关于顿悟与渐修之说,老上师说:“成佛之最后刹那,但要从集无量刹那而起,未有一跃而至之最后刹那。所谓顿悟,是往昔种子发现,或是菩萨示现,不是人人如此。往昔种子也从熏习来,所以要实修,坐一寸香有寸香功德,功不唐捐”。又云:“刹那加行,有顿渐之争。积渐方有顿,积多刹那方有最后刹那”。为此,老上师又举例以明之,六祖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顿悟,又舂米三年,在猎人中住十七年,是渐是顿?笔者以为,祖师禅如同当头一棒,业障轻者,会猛然惊醒,而重者也可能被打昏,盖佛说法乃是应机而谈,祖师禅与如来禅不过是接引学人之手段不同,所谓顿法中亦有渐修,而渐法亦能顿悟。今人多以六祖“菩提本无树”之偈为顿法之代表,以神秀之“身是菩提树”一偈而认定是渐门,老上师曾于讲经时自设问答,解释《坛经》中此两首著名偈颂,谓如有人问,若神秀写“菩提本无树”的偈,六祖见了当云何?答:六祖当说“身是菩提树”。以空对有,以有治空,佛法是中观的,不可偏执一面,是故老上师云:“此二偈合,即《现观庄严论》”(即指佛法完备之道此第)。故笔者以为,顿渐之分,不过是见地之问题,如六祖云:“法无顿渐,见有迟疾”是也,法又岂有顿渐之分!是故西藏之即身成佛的是如来禅,以其积无量刹那而成最后之刹那也。不唯如来禅被能海老上师认为可即身成佛,且今人普知的小乘佛法亦有大功用,他认为密法即如来次第禅之流衍,小乘禅法于汉地失传者,唯可于密法中求之,故深入密乘之后,转而致力于根本乘(按:西藏不称小乘而称其为根本乘,因小乘教法为佛法之根本基础也)。另外,老上师于小乘犹特重《法蕴足论》及《舍利弗毗昙》,以其为释迦佛涅槃前两大弟子所作,从其中必能得佛密意,晚年犹深刻研习《增一阿含》。其亲教弟子隆莲法师总结说:“师于佛学,乃由显教大乘而入密,由密而上溯根本乘原始佛教,诚为独辟蹊径”。近年佛学界有重振《阿含》之风者,《禅》刊亦于一行禅师之禅法大力弘扬,此亦暗合老上师之家风。
老上师虽传承的是黄密系统,但他于显宗皈依的是临济正宗第四十三代佛源老法师,他对禅宗不仅没有偏见,且甚敬重,遇见虚云老法师,先在门外三拜,然后方入室互礼。在四川近慈寺金刚道场中设有学事堂,不论任何宗派的信仰者都一律尊重,听其自便,不予勉强。有几位禅僧住半年有余,每次见老上师,老上师总是欢喜赞叹禅法殊胜。有人不解,询问老上师为何不导之学密?老上师说:“不论信哪一宗都是佛的教法,都能得受用,如果要他不信,就会坏他信心,有害无益”。老上师对虚云法师如是,对普通禅僧亦如是,言行一致,绝非自喜密法就进而否定他宗之信仰!这是因为老上师深知佛法是一味的,不过应机之不同而已,故他能兼通汉藏,并弘显密,其学业虽宗承密宗格鲁派,然自许为“大般若宗”,以其佛法无不归向般若也,其无分别宗派之心于此可见。(按:老上师晚年于五台山清凉桥讲经时曰:“若问我等是何宗派,应曰大般若宗。
学般若故,以般若为宗”。)写此段是恐有读者分别显密禅法与密乘,以此对老上师言论产生偏见,这是因现今学佛者门户之见极重,学显者轻密,学密者轻显,而不知显密是一家之故。老上师曾指出:“显是密之显,密是显之密,有则双存,无则并遣”。有了上面之引述,我想读者应不会再引生误解了,那就接着再来谈一谈老上师对当今禅法之评论及认识。老上师对于喜好口头禅者,妄执空理,妄自尊大,不敬三宝者,斥之曰:“如引一二句语录,如来顶上行,一棒打死与狗子吃等,是总坏佛宝;或执三身中唯法身是真佛,三十二相等非佛,是坏一分佛宝;说唯自性如来是真,实则唯皈依其我执大魔而已”。上师并非不重视祖师语录,实痛恨执实凡夫妄将过去大成就者之对治法当作真实,未得禅定中法喜之妙用,未见法界之真谛,而只是循古人脚印,如西藏谚语曰“狮子跳处驴不能跃”,而将自己的无知当作了真知了!盖祖师诸公案,乃是画龙点睛之大手笔,乃于真实智慧中之流露,是大智慧之体现,而此智慧乃由持戒修定而出,按照佛教规律,由定生慧,明心见性那是智慧方面的事。如果这智慧是真实参悟,而不是狂花客慧,那就必然要有较深的禅定功夫为基础。今人定功未得深入,故大慧不得生发,此缘于定道资粮不足故,而定道资粮之主要者为严持戒律,能海上师谓“定道由戒入,此乃格鲁派家风”。关于此中详述,笔者无法一一说明,读者大可参之于老上师《定道资粮讲记》。今人忽略修禅定而只流于口头禅,此是使禅风高峻不可得实利之主要原因。达摩祖师单提向上,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乃是为了纠正寻章摘句之弊端,并非不教人修习禅定,他久坐山洞,面壁默然,此又难道是功德已唐捐了吗!老上师实不忍心禅法流于弊端,又岂是专心难为诸禅子,如他见有塑像者只刻一佛头,而无全部之佛体,他恐百年之后无人识得佛身,故引经论中“正法流亡已至喉”而警之,其敬佛爱法之心有目共睹(见《文殊五字真言续记》)。我谓老上师亦重语录,此于老上师讲经中常得见之,如《现证庄严论清凉记》中讲到:“无二取者,二取是我执作用,无能取即无所取,无所取亦无能取,二者不孤起故。禅宗观念佛是谁,中观无二取也”。于《慧行刻意》中指出:“执二错失魔者,此魔最细。二者谓内心外境也,未了心境一如,皆此所摄。执有自性之阿赖耶,亦是此魔。对治之法,应修大般若,若会得庭前柏树子,即是祖师西来意,便无此魔矣”。上师不仅能引公案喻以释理,且善于解说,故能将高妙之玄机以平实之语一一道来,如“亲证真谛,则离言思,般若无从宣说,犹盐中咸,醋中酸,糖中甜,无从宣说一样”。又云:“念佛是谁?即所以摧破我执;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即是空,世间之法,皆是多缘会合,决无一也。又一即是心,心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得”。若问老上师何以对禅法有此深刻体悟?盖即由禅定而得也,故此他对弟子亦常依此而教导。于一九六○年后,一日观见佛像,谓释迦佛(像)的眼睛象下垂了些,乃是显示修禅之相,故于《舍利弗毗昙》中取出《禅定品》,详为注释,并开座讲说,教导依循身观努力进修,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向初禅(见道)进军,为修行现阶段之目标,复详述修禅四相:津、液、遍、满。现今小乘教法之葛印卡,于福鼎资国寺传之内观禅,其实就是这个法门,即四念处。循身观原为四念处中的身念处观,从头至足,次第循身,观身中三十六物皆悉不净。老上师于循身观教导中说:“身见去,即得初果。佛利用众生身见,教弟子依身起修,外道执此为最胜,便不得出离。对治身见之时,身执应舍。生现法乐住时,身是所依也”。一九六三年秋,每日傍晚于五观堂,领众修习三皈依观,此观乃是受学于康定跑马山降巴仁波且,有自释迦佛不断之传承,其内容包含禅法基础,是融上、中、下三士修习,法、报、化三身修法于一体之修持法本。出定后,老上师又随座开示修禅精密要义,连续两月余,无有间歇,由侍者随座摘录,整理成册,名《禅观随笔》,惜此笔记文革中已被抄没,未留于世,否则将会对修禅者有莫大帮助。老上师还有《四禅修法》讲记,亦是很好的修禅讲义,《止观略法》亦是修禅之津梁,读者可取而参研之。
佛说:“凡我弟子,非诵即禅,非禅即诵”。比丘、比丘尼除了应有的吃饭、睡觉外,不是诵经就是专修禅定,不在禅定中即应去念诵。故此并非只有禅宗行人才可修禅定,而禅定是六波罗密中的第五度,是每个学佛人之必修。第六度即是般若波罗密,是为慧度,所以禅定乃是般若大智慧之基础,此即由定生慧是也。佛教讲六度中前五度修福,称方便度,第六度修慧,为智慧度,第六度为前五方便度之导首,有“般若如目,五度如足”之喻。前五度必须以般若为指导,虽然精勤修习而又不见能修、所修,以契合于实相的无所得心修持,此方可称为波罗密,方可到彼岸,不然执为有相,亦是世间福报之因。能海老上师所倡“大般若宗”,谓以般若为归即此意也,因佛法即是般若之教,密法更是不能脱离开般若,不明般若者是无资格证取无上瑜伽的。密宗黄教以应成派中观见为指导,而此见即是以般若为依托,是般若的核心要义,理不明则见不透,见不透则行失轨则,为使后人能进入般若境界,老上师特讲解《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并在书首引言中说:“《现证庄严论》者,是三藏三学之总教,总指示体道果之要点,名曰般若,不能简易便可通达。读此《清凉记》,必先学修入般若法门、七十义,及其论本颂文附讲等,乃能入门,尤必多读经文为要。其次决择、极决择、最极决择,加以净慧随行、进入中观为究竟也”。笔者曾亲闻西藏喇嘛有云,禅宗六祖大师是持中观见者,《坛经》与密法所谈颇为一致的说法,今观老上师所讲之《现证庄严论清凉记》,不仅有“俱有即随增,真如在心,若外驰应收摄,即禅宗所谓‘照顾这个’。最后为人说,亦如此引导”之禅法开示,亦有:“此大般若本修途径,禅密亦可应用”的和合论调,使人顿悟禅密本是一家。又如“有缘起,无实执,教人细参。禅宗参念佛是谁,本来面目,皆是此义,不是教人憨坐。能了别者是谁,呼之不出,再再思维,能生智明。杂阿含文应抄出,此是禅宗正路。不依如是真实无我正道说有实法,一切实事师,皆堕此病”。读此,可明禅宗渊源,知修禅之正路。再如“般若与他宗不同,唯在法空见上。若不如是透彻,误以俗谛为真谛,所证真谛仍是俗谛,所虑者即是笼统。若废教即堕偏空,故应依教参禅”。此处又为参禅者指出应依教参禅,不然易堕偏空,为今后学禅者指明了方向。老上师所示禅法众多,所讲语录本文亦不及一一引述之,笔者只日常研习一段“戒是般若的事相,是般若的方便,定是般若的资粮,菩提涅槃即是般若”便觉受益无穷了。为使更多人分享此法乐,笔者特集出老上师有关禅法开示及其亲教弟子讲述,并稍加整理,敬希读者珍重。文章结尾,笔者还要再强调一点的是,或许有禅和子认为能海老上师所谓的如来禅亦与禅宗所云不同,笔者认为这不过是传承不同罢了,实在不该再妄加分别,笔者近期于《台州佛教》见到晓云法师所讲《大乘止观——如来禅》,似也与禅门所提有异,但这些无妨互相参照,以窥佛法全貌。
转载自 陈士东 新浪博客
版权所有:心经念诵网